中读

​2007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重要成交纪录

作者:曾焱

2018-05-16·阅读时长6分钟

405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0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 陈逸飞《黄河颂》 不管艺术上如何争论,对于中国油画市场,有本土特色的写实油画是很难忽略的重要组成。2007年内地秋拍,陈逸飞和陈丹青的早期作品相继创造了写实油画的成交奇迹:陈逸飞1972年画作《黄河颂》,在中国嘉德秋拍以4032万元人民币创中国写实油画拍卖最高纪录,随后北京匡时秋拍推出陈丹青《西藏组画·牧羊人》,3200万元人民币成交。 )

在当代油画高热两年后,2007年中国古代书画重新回到艺术品市场的主角位置,拍前的热闹以及最高成交纪录都明显抢过了油画、瓷器等板块受到的关注度。香港地区佳士得和内地的嘉德,两家都是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龙头”拍卖公司,2007年秋拍古代书画专场成交额各自比去年同时期增长了1亿多元。仇英《赤壁图》将近8000万元的纪录实在太过夺目,让人忽略了今年古代书画的其他重要成交,比如董其昌的《书画小册》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以4848万港元拍出,高出估价近5倍,有些行家甚至认为这件册页的升值潜力并不输给《赤壁图》。另两件重要拍品流拍,则让人看到古代书画市场相对的冷静和理性:香港佳士得拍前最被看好能创拍卖纪录的唐摹本王羲之书法《妹至帖》,在2100万港元价位上流拍,一位当时在现场的北京拍卖界人士事后跟记者说,王羲之书法目前没有真迹存世,唐摹本毫无疑问是最珍贵的手迹,但这件国宝级的书法手鉴更适合作为研究资料被博物馆或机构收藏。让私人藏家以数千万元买一件只有十几个字的摹本,从市场角度看,他们可能很难突破高价必须求真迹的习惯心理。流拍的另一件重要拍品,是拍前就在年代上存争议的《元人秋猎图》,拍卖公司定为元人画作,但画面上两处出现的土烟锅袋成为专家质疑元画说法的“硬伤”:烟叶在明万历年间才传入中国,元人并不种植烟草和使用烟袋。这件拍品的提供者、“台湾寒舍”负责人王定乾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告知,1989年从纽约拍卖行购回此画后,围绕其年代的争议就始终未断过。行家观点是:如果断代在元,这幅画的市场价值今天应该超过了1亿元。如果断为清前期,则只能说不低于3000万元。买家们在场上保持了足够的谨慎,尽管这幅巨作1989年在纽约苏富比创下过中国古画最高成交纪录,也著录于清宫《石渠宝笈》,对年代的疑虑仍让买家观望不前,场上未能成交。曾经有国外艺术品投资专家分析为什么美国新生代富豪的资金大多砸向当代艺术市场而少有涉足早期绘画,原因在于早期绘画大师的作品市场已经形成稳定体系,买家必须具备专业水准和极其精到的眼光,市场的炒作空间因此被压缩了。这也可以用来描述中国古代书画市场的构成形态。古代书画持有者一般做的是长线投资,内地拍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启动,那几年成交的重要拍品在十几年后正好完成一个收藏周期,然后重新回到市场进行换手,所以古代书画市场2008年仍可能持续回暖。

当代艺术板块今年依旧能维持高位成交额,但给人的观感是正在进入高原期,一些二三流画作的价格炒作为前景带来了不确定性。虽然有蔡国强焰火草图以7424万元天价成交,也很难再感觉到2006年上半年当代艺术市场所带来的那种震撼。佳士得前首席执行官、伦敦艺术基金FAF管理人菲利浦·霍夫曼认为,当代艺术市场在经济周期中更敏感,大部分买家趋向于在短期内使财富得到快速增长,市场更容易因经济大势波动而遭受冲击。眼下不少人正期待国际重要艺术基金在中国市场“建仓”,如果能把这个价格游戏扩大到全球主流收藏的范围,掉棒的危险系数就会变小。中国、印度、中东,这三个地区的当代艺术在未来5年内都可能成为国际资金的选择方向。

在每年的重要成交榜单中,我们总会选择几件在数字上并不那么耀眼的拍品记录,比如今年的清代名墨和明代五十两银锭,在市场上它们很难像数千万元的名画那样成为热点,但拍品本身有价格不能完全传达的传统收藏意趣。《镇江沦陷记》这样的拍品,成交纪录也只是承载它部分价值。镇江民营企业家童财宝以百万元拍下手稿后,在12月8日镇江沦陷70周年纪念日捐赠给镇江市博物馆收藏,这本珍贵的文献资料得到了它最恰当的归宿。■

文章作者

曾焱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23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