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体验,理解—比利时的“中国之冬”

冲突,体验,理解—比利时的“中国之冬”

作者:曾焱

2018-03-03·阅读时长12分钟

82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143个字,产生1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曾焱)


( 10月8日,比利时王储菲利普和王储妃玛蒂尔德参观“中国古代帝王珍宝展” )

目光交汇

从布鲁塞尔向东南方向开出去大约一个半小时,我们到了位于比利时中南部法语区的那慕尔(Namur)。300年前,一位名叫安东奥·托马斯的那慕尔人,逝于遥远的中国北京。11月12日那天,那慕尔大学城里有一个关于他的纪念展览和学术研讨会。在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项目册上,这是450场文化活动里面极不起眼的一个,但标题里那行字吸引了我:“从比利时到中国——安东奥·托马斯的目光交汇。”介绍里说,17世纪末18世纪初,作为传教士和科学家,他在比利时和中国的交往中充当过重要角色,是康熙宫廷的四大传教士之一。他有多重要?为什么在中国,他不像利玛窦、汤若望那样广为人知?

在那慕尔大学一座教学楼的侧墙上,有人刷写了他的中文名字:安多平施。在中国历史对传教士的记载上,他偶尔被以“安多”的名字提起。同一段历史在不同目光的记述中经常是不对称的,即便是他的比利时老乡、康熙重用的南怀仁,在中国历史上被大记了一笔,在他自己的国家却少有人知道。中国艺术节比方总协调人吉尔尚女士也是在筹备艺术节的过程中,才惊喜地发现南怀仁是比利时人,300多年前比利时和中国已经有了文化交往。她说,展示这种历史交往,也是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的一部分。

文章作者

曾焱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42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谁来定义中国文化形象

比利时欧罗巴艺术节观察

79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