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8-02-28·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97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伟)
谢晋逝世,引出谢安这个历史人物。据说谢晋的“晋”是对魏晋风度的致敬,这多少有点牵强。再说,究竟是对魏晋什么风度致敬呢?不过,上虞人还真有梳理族谱、将自己与古老的同姓名士牵连起来的传统。
我读《谢灵运集校注》,读到谢家当年的13代谱系。三国时谢缵为第一代,谢衡为第二代,到谢安是第四代,谢灵运第七代。谢家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现在说谢家南渡是永嘉之乱(公元310年)后,由谢衡组织肯定不对,因为谢衡在永康元年(公元300年)已经死了。而谢安的叔父谢鲲一直追随王导,王导在永嘉之乱前已经南渡到司马睿府上,当上了安东司马。东晋确立,司马睿为帝,王导为相,谢家南渡,明显先依靠谢鲲的势力。《晋书·谢安传》说,谢安4岁时,桓彝见到说,“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桓彝是桓温的父亲,当初是尚书吏部郎,与王导同为晋元帝身边人,王东海即王导。谢安弱冠之年应为咸康六年(公元340年),王时为王导府中名士。唐朝张怀瓘有一本评论书法的《书断》,说王的隶书,状貌似钟繇而筋骨不备,正是此人写照。王当时评介谢安,“此客,为来逼人”,山绝水为。
我读《晋书·谢安传》,在他渔弋山水之外,读到的却是谋术。《晋书·谢安传》记谢安最传神事有二,一为简文帝死,桓温举兵至建康南郊新亭,呼谢安与王坦之,“欲于坐害之”。王坦之恐惧,问谢安怎么办,谢安说,“晋室存亡,在此一行”。他见到桓温,从容坐定后只说了一句:“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就震住了桓温。实际上,如果对照再读《晋书·桓温传》,事实是,简文帝死前遗诏让桓温辅政,所以孝武帝登基后才诏曰,“先帝遗敕:‘事大司马如事吾’”,“大司马社稷所寄,先帝托以家国,内外众事便就关公施行”。派谢安与王坦之到新亭去奉迎桓温,当时“百僚皆拜于道侧”,桓温之权重根本无须将谢安当棋子。真实是,桓温进建康14天,回到他驻守的姑孰(今安徽当涂)就重病不起,求孝武帝加封九锡。封锡文起草后,谢安说要修改,改了三月没成,致桓温未封成九锡而死。他开始把握了朝政,而之前桓温待他一直不薄。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