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马丁·瓦尔泽:不爱我的人无权评价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8·阅读时长6分钟

52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9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苌苌)


( 马丁·瓦尔泽 )

翻译过来的瓦尔泽(Martin Walser)的主要作品,除小说集《惊马奔逃》之外,还有他发表于1957年的第一部小说《菲城婚事》,他擅长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通过人物的自省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作者对人类精神的关怀。他曾经说:“我们这些读者不满足于世界本来的样子,所以我们读书和写作。谁读一本书,他就是为自己写这本书,它并不比音乐提供给演奏者的乐谱更多。”作家止庵说:“瓦尔泽是功力很深的作家。在同辈的作家中,伯尔是典型的现实主义作家,直面社会,格拉斯相对比较浮躁,老集中在历史的某个特定区域,相比之下,瓦尔泽是传统意义中的现实主义作家,离现实有点距离,他是对社会有所理解、有所沉淀之后的创作。”止庵说起“瓦尔泽直到晚年之前,都是比较沉稳的”,指瓦尔泽在2002年发表了令他“晚节不保”的小说《批评家之死》,在当年的德国文坛掀起轩然大波。2007年初,本刊曾邀请此书的译者、北大德语系主任同时也是瓦尔泽的研究者黄燎宇撰文介绍这本小说及背景。

此次中国之行,瓦尔泽在社科院做了一场关于《批判·认同·机趣》的精彩演讲。11月1日,在歌德学院举办的“德国之夜”关于批评界现状的讨论会上,他又与叶廷芳、汪民安、西川、李敬泽等探讨了为什么当今中国缺乏卓越的批评家。他们的观点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总体素质不行,批评家首先应该学问横贯中西,博古论今,可真有这等学问的人也不干这行,因为批评多少是个有自毁性的行业;其次,是知识分子型社会的缺失,缺乏德国那样的土壤;还有就是没有话语权,中国的批评家曾经在有话语权的时候,没有对文学的基本价值有个掌握,甘心屈于有创造力的少数。不过,最主要的是这些年来没有好作品出现。

三联生活周刊:西川说,中国没有好的批评家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一个知识分子型的社会,那在德国批评环境是怎样的?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中产阶级的自救与他救

股市楼市中的政府作用力

784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