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8-02-28·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22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伟)
“虚心”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渔父》中。这篇《渔父》有可能不是庄子本人所作,它虚构隐者渔父与69岁孔子的对话,嘲讽他既无君侯执政的权势,又无大臣执事的官职,却修饰礼乐、排列人伦、教化人民,不在其位谋其政,“不亦泰多事乎”?古人用“泰”指大极,这句话直译是,“不是大大地多事嘛!”“虚心”一词乃文章中孔子追渔夫到河边,连连退步,一拜再拜后所说。所谓“无所得闻所教,敢不虚心”,活了69年,从未听到、得到过指教,茅塞未开,编排得实在有点过分。按孔子年表,69岁时为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68岁他仕途不展而回鲁国办学。这之后发生了什么呢?70岁他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到71岁的春天,管理山林的人狩猎打到了一只麒麟,他掩面大哭说,“你为什么来了?为什么来了?吾道穷矣”,就停掉了还未写完的《春秋》。再之后,当年颜回死,第二年子路死,他死于第三年刚刚开春时。
在《渔父》中,渔父指责孔子“多事”,说出人有8种毛病、4种危害。8种毛病是——做不该你做的事是“总”,是总揽;别人不把你当回事你还要进言是“佞”,是佞舌;按照别人意思说话是“谄”,是谄媚;不择是非说话是“谀”,是阿谀;喜欢说人坏话是“谗”,是谗间;离间亲友是“贼”,是贼虐;以虚伪的称誉诋毁人是“慝”,是慝伪;不分善恶,择己所用是“险”,是险恶。4种危害——好理大事,通过改变常理而图功名是“叨”;独断专行,侵犯他人为己所用是“贪”;见过不改,听人劝阻更变本加厉是“很”;与己相同可,与己不同,明明是善也认作不善是“矜”。
《渔父》描写,孔子听了这8种毛病与4种危害,“愀然而叹”说,我两次被鲁国所逐,到卫国不让居留,到宋国被砍掉了讲习的大树,在陈国、蔡地之间又被困,绝粮七日。我自以为没过错,为什么会有4次毁谤呢?渔父于是就说了一番追逐影子的道理。他说,人因为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足迹而总想逃离,举步越多就留下足迹越多。跑的结果,跑得越快,影子越不离身;还以为跑得慢快跑不止,直到竭力而死,竟不知在阴暗处影子就会消失,静下来影子也就没有了。渔父最后的结论是:“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这里的不修自身,求助他人,是指舍己去帮助别人,也就是不为自己而为他人。“外乎”的“外”是针对自己的“内”,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说,也就是本末倒置。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