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故宫最后的工匠

作者:贾冬婷

2018-02-28·阅读时长17分钟

94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990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工匠在为故宫寿康宫绘制彩画 )

这项今年6月刚刚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叫做“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传统上,这套营造技艺包括“瓦木土石扎、油漆彩画糊”八大作,其下还细分了上百工种。在封建等级制度之下的古代建筑从材料、用色到做法,都要严格遵循营造则例,代表最高等级的紫禁城无疑是这一整套营造技艺的登峰造极之作。

对历经几百年风雨紫禁城的这一次大修,从2002年起将持续至2020年,并不比重建整座宫殿的工程量小。选材上,只能从史料上重现当年的辉煌:永乐四年开始,备料和现场施工持续了13年,动用了10万工匠,数十万劳役。“殿内铺用澄泥极细的金砖,是苏州制造的;殿基用的精砖是临清烧造的;石灰来自易州;石料有盘山艾叶青、西山大石窝汉白玉等;琉璃瓦料在三家店制造。这些都是照例的供应。照得楠杉大木,产在湖广川贵等处,差官采办,非四五年不得到京。”现在的建筑市场上还能买到这些传统材料吗?

各个不同的工种也在变异甚至消失。主管大修的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对记者说,八大作都随着现代社会需求的萎缩而萎缩。比如搭材作,过去用木材,现在用钢管了,过去用麻绳捆,现在改螺丝了。裱糊作,过去老百姓都要裱糊房子的时候,这个工种很发达,现在即便故宫里也少有这一行的工匠了。

文章作者

贾冬婷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4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谢晋

1923-2008 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

73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