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黄蜀芹忆谢晋:我就是这样回到了上影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8·阅读时长3分钟

154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949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苌苌)

我1964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上海的天马电影制片厂(“天马”和上海的另外一家电影制片厂“海燕”,在日后合并成立上海电影制片厂),和谢晋在一个厂。我们上学的时候就看过谢晋拍的《红色娘子军》,大家都觉得很动人,那时我们心中的大导演就是他。我们到厂后,先下乡两年学习劳动,然后就是1966年了。又是10年,然后整顿两年,就到了1978年。在“文革”期间,谢晋又是做“牛鬼蛇神”,又是下干校,我们接触不多,但彼此知道,因为抗战的时候他在四川江安国立戏剧学校学戏剧,我爹(黄佐临)那时候是那儿的老师。

在谢晋身上,中国人的品质体现得很强烈。那时我都快40岁了,还没真的拍过电影,心里想熬到1979年,总该可以拍电影了。虽然心里很想,但我从来没敢跟谢导说过,但他拍《啊!摇篮》的时候,就挑了两个副导演,一个是石晓华,一个是我。我后来觉得,他那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道德情怀很重。石晓华的父亲石西民 “文革”前是文化部副部长,后来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我和谢晋是最后一批还在“五七干校”劳动的人。有一天,北京两个刚毕业的高干子弟学生写了一个剧本,他们指名要谢晋来导,上影就把谢晋调走了。谢晋觉得他应该帮助一些人,他这时就提了两个副导演,我就这样从“五七干校”回到了上影。当时我们两人分工,石晓华管小孩,我的任务是管驴。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798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谢晋

1923-2008 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本

73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