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大话西游

作者:苗炜

2018-02-28·阅读时长5分钟

269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506个字,产生2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苗炜)

老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说,当年开拍时,曾经向赵朴初先生讨教,希望这位佛教协会会长能为《西游记》题写片名,但赵朴初拒绝了。赵先生的看法是,《西游记》在佛教界是不被认可的,唐僧是个伟大人物,在佛教界备受推崇,而《西游记》却把他描述为一个哭哭啼啼的脓包,为了树立孙悟空而贬低唐僧,观众和读者看到他跟看到刘备似的。“如果我给你题了片名,佛教界会不高兴的。”当年这部电视剧,现在已经被当成了“经典”,那首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也被反复传唱。

关于《西游记》,众多大学问家做过研究和考证。鲁迅先生在北京大学讲《中国小说史略》时为《西游记》专设了一个名词为“神魔”——历来三教之争,都无解决,互相容受,乃曰“同源”,所谓义利,邪正,善恶,是非,真妄诸端,皆混而析之,统于二元。鲁迅考证,唐代李公佐的传奇故事《李汤》中,写到了大禹治水,把一个力大无穷的水怪无支祁压在了龟山下面,这个“无支祁”就是孙悟空的原型。胡适先生则有长文《西游记考证》,他的观点是,孙悟空的形象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罗摩衍那》比《西游记》早得多,在中印文化交流过程中,神猴哈奴曼的故事肯定流传到了中国。

1915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在国内影印出版,这本小书在日本发现,王国维断定,这是南宋临安勾栏瓦肆中的“说经”话本,小书共17节,其中第二节就是取经故事的开始。唐僧遇见一白衣秀才,那秀才说:“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这本小书的故事性不强,远不如同时期的话本生动,许多学者认为,它并非“话本”,而是寺庙中的“俗讲”。上世纪80年代,陕西榆林发现画有猴行者的唐僧取经图,学者们推断,在晚唐或五代时期,西北的寺庙中就有唐僧在猴行者的帮助下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流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普及佛教的课本。

文章作者

苗炜

发表文章244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3168人

作家,《三联生活周刊》资深编辑,《苗师傅·天真与经验》主播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大话西游

神话世界的权力谱系想象

165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9)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