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2018-02-27·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33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曾焱)
( 1913年戈迪埃自画像 )
现代雕塑家亨利·摩尔曾说到戈迪埃对自己早期创作的影响。在他寻找自己方向的时候,读了两本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书,其中一本就是美国现代派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写的传记《戈迪埃-布尔泽斯卡》。戈迪埃用“活力(energy)、体块(masses)和能力(ability)”对雕塑所做的定义,让亨利·摩尔悟得他当时还没有最后形成的创造意象。在亨利·戈迪埃-布尔泽斯卡死去95年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了这次个人展,把他作为现代主义雕塑的开创者和布朗库西、亨利·摩尔并提。法国媒体渲染他是“拿凿刀的兰波”,也许因为他和诗人兰波一样,以反叛秩序的姿态生存,然后在生命最繁茂的时刻死去,“要么一切,要么全无”。他的一生比诗人更加激烈而彻底:兰波活了37岁,死于癌症。戈迪埃-布尔泽斯卡在23岁离世,死于战场,子弹击中脑部。
1891年戈迪埃出生在法国奥尔良地区一个小村子,父亲是名乡村木匠。因为做的是受人尊敬的细木工活,他父亲也会些装饰绘画,偶尔会被当地的小剧团请去画布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戈迪埃从小喜欢画画,11岁时画过一幅素描——《从卧室窗户望到的布哈耶圣约翰村景象》,虽然不至于像少年毕加索一样,一幅画就让自己的父亲终生搁笔,但这幅素描还是显露了他的绘画天分。戈迪埃不愿意像他父亲那样一辈子生活在乡村。他考进奥尔良市立职业学校学习,并在1907年赢得了到英国攻读商学的国家奖学金。他去了英国,在布里斯托尔一家商业学院学习了一年,然后跑去为一家煤炭出口公司工作。直到18岁,戈迪埃还是一个按部就班完成了职业培训的商业人士,业余时间迷恋涂涂画画,做着成为画家的梦。
1909年,戈迪埃返回法国,在巴黎蒙帕纳斯区住了下来,理想是成为艺术家。蒙帕纳斯是当时除蒙马特之外巴黎最有名的一个艺术家聚居地,雕塑家罗丹、布尔岱勒、布朗库西和一批奋斗中的穷画家、作家都在那里。但戈迪埃这时候和他们并无交集,后来海明威等人所回忆的那些“流动的盛宴”也和他无关。这个外省年轻人没有找到固定的工作,白天替人写写文书、卖相机,晚上到离家不远的一个图书馆消磨三四个小时。1910年春天,18岁的戈迪埃在图书馆结识了比他大20岁的波兰女人索菲·布尔泽斯卡,他们谈论彼此的艺术梦想,成了恋人。这一年,戈迪埃开始创作一些雕塑作品。没有人会给他订单,于是就像那些穷困中的画家一样,他把自己的亲人当做模特儿,创作不用花太多钱买材料的小型泥塑。《戈迪埃先生像》再现了他的父亲,另一尊头像《所谓的戈迪埃夫人像》则被推测是以他母亲为原型,此时的戈迪埃完全在罗丹作品的影响下,对蒙帕纳斯正在暗潮涌动的现代主义毫不知情。为了逃避兵役和战争,1911年戈迪埃劝说索菲一起去了伦敦,他们觉得在这座城市也许能有更多的机会。戈迪埃把索菲的家族姓氏“布尔泽斯卡”加在自己的姓氏上,对外以姐弟相称,他成了后来伦敦艺术圈认识的那个“戈迪埃-布尔泽斯卡”。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42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