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峰
2018-02-27·阅读时长1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154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王小峰)
( 国家话剧院制作人李东
)
中国小剧场话剧最早始于1982年,当时林兆华排了一部《绝对信号》,小剧场话剧被赋予的更大意义在于它的实验色彩,实验话剧相对观众较少,适合在小剧场演出。但是,小剧场话剧在当时并没有蓬勃发展,人们的理解也定位在实验、先锋、探索上。直到孟京辉的《恋爱的犀牛》把小剧场话剧变成一种可盈利行为时,人们才注意到小剧场座位上的算术题,通过简单的算术题实际上可以算出小剧场话剧的投资与盈利关系。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小剧场话剧开始慢慢繁荣。
2001年,田有良导演了一部话剧《翠花,上酸菜》,开创了小剧场喜剧话剧的先河,这部话剧结合了当代最常见的喜剧搞笑成分,轻松幽默,上演后受到观众欢迎,随即便移到大剧场演出。《翠花,上酸菜》的颠覆性在于,它改变了人们过去对话剧的印象,将喜剧、闹剧、恶搞的成分融入话剧中,这对当时不景气的话剧市场,无疑起到了兴奋剂的作用。由于《翠花,上酸菜》引起著作权纠纷,2003年,田有良与另外几个朋友继续沿着这种样式开创了“麻花系列”喜剧话剧,也从小剧场演到了大剧场。
人们看到了喜剧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市场潜力,随后便有更多人加入,戏逍堂、雷子乐笑工厂等步其后尘,在北京话剧舞台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7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