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7·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65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杨莎妮)
我表侄从县城里的小学放暑假,要回我们镇上,临别时候和要好的同学互留通信方式。他不但留了家里的固定电话,还把我表哥的手机号也留了——不但留了我表哥的学名,连我表哥的小名“小宝”也告诉了同学。不光是他,连我都觉得最后一点补充是很有必要的。
的确,在我们镇,如果提我表哥的学名,估计没几个人能记得,但是提“小宝”,如果有人不知道,你完全有理由相信他不是本镇人。在我们镇,学名是给政府领导下的民间自律组织的,小名甚至外号才是立足社会的必需,是闯荡江湖上的最基本行头。闯出来一个名号是很辛苦的,相当于一个字头的诞生,是从一个人初中甚至小学时代就开始积累的,因为我们的社交圈子总是从学校开始扩张的。没有人想着去改名字,名字一改,很可能马上就要失去半个江湖。
比如杨小六,我们一起上小学的时候,他有另外一个很文化的学名,但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叫他“小六”,老师也叫。小六辍学早,他的学名就更没有人叫了。既然没有人叫,那个名字就只好自动作废。参加红白喜事,他都在礼簿上登记:杨小六。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5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