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往事随不了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7·阅读时长1分钟

326人看过

(文 / 小贝)

今天早晨,广播节目“飞鱼秀”讨论的话题是你有“初老症”吗?其症状是未老先衰,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越久的事情反而越是记得。比如,节目主持人到了下午,就忘记了自己早上主持讨论的是什么话题;专栏写手到下一期就忘了自己上期写的是什么。

有了网络后,我们有了更多保存过去的方式和保存过去的空间,以及更多的见证人。我们可以把微博当做日记,这样想知道哪一天自己做了什么,回过头来去看那一天的微博就行了。这样是很方便、很万无一失的。但《时代》周刊专栏作家乔·斯坦因说,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往往是不准确的,如今,电子设备能帮我们准确地记录自己的行踪,但这几乎将毁掉记忆的怀旧、文艺气息。

斯坦因写道:“我一直引以为自豪的是,我的专栏是百分之百准确的,这并不难做到,因为我只在专栏里写我自己。但结果表明,我是一个很差劲的信息源,总是把日期和地点弄错。”

斯坦因的一个采访对象跟他讲了一个他已经说了上千遍的故事:在即将开始他的第一次性经历时,他觉得他需要来点音乐,便下床放上一张Chicago的专辑。开始时,他听到了第一首曲子,里面有1968年民主党大会上的呼喊声:“全世界都在看着!全世界都在看着!”这给他增加了很大的压力。他讲的时候,斯坦因在Spotify网站上播放这张专辑,发现呼喊声直到第十首歌时才出现。结论是:“除非他跟其他男孩失去童贞时的情况完全不同,否则他绝对连第二首歌都坚持不到。”

过去,在写日记的时候,刚刚过去的事情也可能会被我们用书面语做一些文学化的加工,往往只有上面的日期和天气状况是真实无误的。如今,如果你跟你儿子说,你小时候要在雪中步行3公里去上学,他会查看谷歌地图,然后告诉你那只有1.7公里的路程,然后他再去查雪是什么样的。当你感叹恍如隔世时,有人查了之后能告诉你相隔还不到一世的十分之一。

如果真如尼采所说,真理是我们强加于实在之上的概念构造,我们以此为基础来歪曲实在以适应我们的需要;如果真理只是我们无法去辩驳的错误,而网络就是一个大的驳斥错误记忆的机器,那我们就不会有尼采意义上的“真理”了。“有史以来,我们一直在编织事实,直到它们形成符合我们对自己的认同的故事。现在,再也不会有杰伊·盖茨比、再也不会有唐·德雷柏了。这还意味着,面对真实的自我而非我们用错误的故事建构的形象时,我们的自信会被击溃。”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5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每人值5美元

Facebook的社交统治力

91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