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科普兰

作者:朱伟

2018-02-26·阅读时长4分钟

46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129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朱伟)

美国作曲家科普兰1990年12月2日逝世,今年是20周年纪念。他出生于1900年11月14日,活过了90岁,几乎横跨了一个世纪。

我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上海音乐出版社翻译出版的一本《怎样欣赏音乐》的小册子开始,认识这位美国作曲家的。那是一本实用的古典音乐欣赏指南,我还记得,它在介绍当代音乐时,给作曲家归类,把肖斯塔科维奇、萨蒂等和斯特拉文斯基、勋伯格的早期作品列入容易理解的;普罗科菲耶夫和布洛赫、布里顿等列入可以理解的;把巴托克、欣德米特、米约等和斯特拉文斯基的晚期作品列入较难理解的;勋伯格的中晚期作品,贝尔格、韦伯恩和艾夫斯等列入非常难理解的。他提出分类欣赏,各自追寻传承的观念,对我而言,真是受益匪浅。

但作为一位作曲家,我一直觉得,他从1916年起开始创作,在长达近70年的创作生涯中,能被传颂的作品实在太少了。他的一生大约经历了五个创作阶段,真正能传为经典的,大多是他第四个阶段(1935~1947)的作品。其中传播最广的是一首演奏时间仅两三分钟的《为普通人而作的号角华彩》,经常豪迈地出现在美国西部风光中,也曾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曲。其实它作于1942年,表现的是“二战”中信心百倍、坚韧不拔地升华着宏大的美国精神。他真正优秀的作品,是分别作于1938、1942与1944年的三部芭蕾组曲《小伙子比利》、《牧区竞技》与《阿帕拉契亚的春天》;外加分别作于1936、1942与1940年的《墨西哥沙龙》、《林肯肖像》与《寂静的城市》。这些管弦乐作品,两张唱片就一网打尽了。而他的交响曲,现在勉强能流传的,也就是完成于1946年的《第三交响曲》。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一个危险的国际玩笑

维基解密解了什么密?

171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