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2-26·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50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邢海洋)
菜价飞涨,“最后一公里”菜价涨一倍的说法时有耳闻。在大城市,初级批发市场上的价格只是消费者菜篮子价格的一半,“最后一公里”的收费,是蔬菜流通环节中最沉的一环。这“最后一公里”的元凶,则是几年来社区菜市场摊位费数倍提升。
的确,房价飞涨,房地产开发商在利润的驱使下,自然会在规划上精打细算,为卖出更多面积的住宅计,会相应减少社区配套设施的面积。若是必须要建设配套设置,开发商也会比照商品房价格,提高菜市场的摊位租金。在老城区,街道办事处把建菜市场当成生财之道,租给承包商,承包商又唯利是图。蔬菜的特殊的理化属性在于体积大,难携带,更难保存,并且新鲜状态最适合食用。其频繁且少量的购买特征决定了居民大多在一公里范围内,也就是社区内解决。于是,一个巴菲特最喜爱的“收费桥梁”出现了——在特有的地域内,消费者要么出于习惯,要么出于必须,不得不接受卖方强加给的价格,买卖关系中卖方拥有绝对的议价权。又因为街道办事处乃行政管理机构,一个地方只此一家,街道办事处又把菜市场整体出租给唯一的一家承包商。再加上城管加强执法,清剿了路边流动商贩,消费者剩下的仅有的议价机会便是在一个个摊位间流连,讨价还价。可同一个市场,走上一圈,获得的折扣也有限。
几年间,菜市场摊位租金价格翻了数倍,北京一个普通的社区菜市场摊位,月租金是500~1000元,再加上卫生费,租金几乎占去菜贩一半左右的利润,贩卖蔬果本来就是微利行业,在这样的情况,菜贩只能提高菜价,以维持本身的利润。但问题是,除了菜市场,超市、蔬菜商店乃至社区的便利店都有蔬菜售卖,这些经营者利益主题不同,所有这些零售渠道本应该构成一个相互竞争的市场网络。若菜市场提高了摊位费,蔬菜成本提升导致了菜价高过其他渠道,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现实却是所有这些零售终端,蔬菜集体涨价,实现了共赢。可见摊位费用,只是结果,并非原因。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83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