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反通胀之战

作者:谢九

2018-02-26·阅读时长6分钟

36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80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谢九)

时至年末,以食品为代表的物价指数突然快速上涨,已经远超出了人们此前的预期,以10月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看,4.4%的水平已经创下了25个月来的新高,而11月份更有可能达到5%左右。而在三季度,有关部门还对全年3%的通胀目标满怀信心,现在看,全年3%的通胀目标基本上已经失守。

在国务院稳定物价的“16条”出台后,全国各地的蔬菜价格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显示出反通胀之战已经初见成效。从各部委控制物价的具体措施看,还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从增加供给到减少流通费用再打击囤积炒作等等,各环节均有应对措施,挤掉了蔬菜食品价格中不少虚高水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总体物价指数已经就此掉头向下,长期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因为在稳定物价几乎已成政治任务的背景下,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在短期内都不会再逆势涨价。国家发改委虽然名义上是以市场化手段调控物价,还没有对物价实行正式的行政干预,但实际距此已经不远。从发改委要求明年的重点合同煤价不得加价,再到食用油4个月内不涨价等等,几乎已经是变相的行政限价。12月初,发改委就此专门发文予以解释:“即使在必要时采取价格临时干预措施,也不会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定价的自主权,不会影响企业的一般生产经营活动,更不是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回归。”

物价快速上涨并非都是游资炒作和人为哄抬所致,从本质上看,流动性过剩是通胀最主要的因素,其次是上游原材料上涨和人工成本增加,在这些因素刺激下,中下游企业的涨价有其合理诉求。如果价格被长期人为压制,将导致价格体系扭曲,中下游企业在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的局面下,势必会限产停产,这样将会减少市场的供应,带来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文章作者

谢九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701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一个危险的国际玩笑

维基解密解了什么密?

171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