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王 弼

作者:朱伟

2018-02-26·阅读时长4分钟

65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25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朱伟)

常有想进入《周易》、《老子》而苦于茫然无径者问,何种注释能为捷径?我一直以为,捷径其实是在源头,最早的注解作为源流之初,往往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启发性的解释。而追究为什么独这些注释流传下来,另一些却散失在历史长河里,则更能发人深省。

最近,中华书局重版了楼宇烈先生1980年出版的《王弼集校释》,引发我对王弼注何以能贯通历朝流传的好奇。《周易》与《老子》这两部书,《周易》在汉代曾有13家注,流传过朝只剩下东汉郑玄注。郑玄比王弼早出生100年,郑玄注到唐朝还完整保存着10卷,到北宋就只剩1卷了,王弼的10卷就成惟一幸存。《老子》早期注释,保留下来的是河上公章句与王弼注,河上公章句的年代应早于王弼注,但其人不可辨识,真实年代也就不可考。

王弼只活了24岁,他与何晏死于同年,都是正始十年(公元249)。哲学史说,何晏、王弼共同开创了玄学,其实何晏比王弼年长30多岁,作为曹爽的幕僚,官至吏部尚书。司马懿发动政变,他与曹爽一起被杀。王弼则因放荡不羁不被重用,乐游宴而避了兵变,却在这年秋天死于瘟疫。这两人,我好奇在,玄学的基点既在无与无为,为何别人的注不得流传,反倒他俩的成为经典?细想,原来奥妙在宋明理学——刻书盛于南宋,宋明理学的影响借助刻书流传,使程朱们对典籍的理解成为主流,决定了后人注释标准,也决定了对唐以前抄本的取舍,不能广泛流传就埋没了。程朱们为什么认同王弼、何晏,还有后人郭象、向秀(他们的《庄子注》)?我想,原因一是,他们能将老庄糅合、服务于儒学,从而使儒、释、道交融。原因二是,玄学的机智后来成为一种思辨方法,它尤其体现在《周易》与《老子》注中,它所展示的机智、机锋,是宋明理学生长的一种启发性土壤。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7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穿普拉达的人

中国消费者改写奢侈品消费规则

77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