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珠海有一颗“悸动的心”

作者:宋晓军

2018-02-26·阅读时长3分钟

42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28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宋晓军)


( 珠海航展上的C-919样机 )

对于军事航空迷而言,11月16日开始的珠海航展是一个重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看到能让他们心脏产生悸动的,并不是歼-10战斗机做的单机战斗加力起飞——大迎角上升—斜半扣—斜斤头的动作,而是在国产大飞机C-919介绍分包商的展板。航展一开幕,马上就有“线人”从珠海发来了消息:在介绍C-919分包商的展板上唯独发动机一项是空白的。而就是这个消息,让中国众多的军事航空迷们的心悸动了一下。

在被军事航空迷们讨论、梳理了无数遍的中国航空工业60年历程中,大致可分为三个相互有重叠的阶段:崛起——挫折——补课。这样的划分有一个重要参照,即被称为飞机“心脏”的航空发动机。

从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今,世界航空动力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时代:一是从4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为涡轮喷气发动机时代,二是从60年代初至今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时代。中国航空工业在1949年后的20年发展过程中,初期在苏联的帮助下,迅速跨越了以汽车工业为基础的活塞发动机时代,直接进入了涡轮喷气发动机时代,这20年可以看成是中国航空工业崛起的阶段。在这期间,中国的涡轮喷气发动机完成了从组装、仿制改进、自主研发的三步走,其中典型产品是装备于歼-8战斗机上的涡喷-7甲和装备于轰-6中程轰炸机上的涡喷-8。与此同时,从60年代中前期开始至70年代末,中国航空工业在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发展上经历了一个受挫的阶段。在这期间,中国在中苏关系已破裂、遭到西方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开始自行研制涡轮风扇发动机,但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投资有限和决策评估失误等原因,连续几个自研型号相继下马,其中典型型号是装备于新型战斗机的涡扇-6系列和装备于干线客机运-10的涡扇-8。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前5年,中国航空工业在涡轮风扇发动机的发展上经历了一个补课阶段。在这期间,仿制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从英国罗-罗公司引进的MK202型涡扇发动机,被命名为涡扇-9,并在对90年代初期引进的俄罗斯AL-31FN型涡扇发动机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研制出了涡扇-10发动机。

文章作者

宋晓军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谁的城市

58个生命警示了什么

97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