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2-26·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52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邢海洋)
资本市场总是先人一步。CPI数据刚出台,管理层甚至还没来得及表态,大宗商品已经应声而落。短短5个交易日,“上涨明星”白糖、棉花和橡胶下跌了20%,股市更是一泻300点。浸淫在资本市场,你会得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仅凭着管理层的“威仪”,食品价格警报刹那间已经解除。可一旦走进真实的市场,看到卖米的柜台前排起的长队,才会真正意识到降物价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粮食中权重最大的稻米,价格始终坚挺,11月16日甚至创出了历史新高,价格直逼2600元/吨,已比9月份的价格高出了20%。另外两大主粮小麦和玉米价格也仅下降了2%和3%不等。商品市场上跌得最厉害的几个品种,都是前期最具投机性的品种。针对本轮农产品涨价,市场曾出现了“供需失衡说”、“热钱炒作论”等众多解释。恐慌气氛中主粮仍维持高位,进一步证明了市场基本面供需面偏紧的事实,“热钱炒作说”只适用于一些小品种。
10月份CPI4.4%的涨幅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1%,为CPI涨幅“贡献”了74%。食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蔬菜,同比涨幅1/3。但食品价格中起决定作用的却不是蔬菜,构成食品CPI的八大类食品子项中蔬菜只占到第三位,前两位分别是肉禽及其制品、粮食。粮食各细项中,大米占CPI权重为1.56%,几乎占了粮食权重的一半;猪肉占CPI的权重为3.03%,将近肉禽及其制品的一半。因为处于食物链的上端,主粮影响到居民食品消费的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动全身。相比主粮,许多时下热炒的小品种并不对CPI产生直接影响,比如白糖和棉花,根本没出现在CPI的权重表中,也就意味着其价格变动并不直接对食品价格和CPI产生影响。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4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