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东搬西迁16年:城市边缘的“教育游击战”

作者:王鸿谅

2018-02-26·阅读时长16分钟

54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226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王鸿谅)


( 龚村校舍的条件跟公立学校依旧无法相提并论,有个正经操场是师生心中的奢望 )

菜地里的“学校”

李素梅和丈夫易本耀都是河南息县人,县里把各村成绩好的高三学生集中起来学习,两个人这么认识了,可是当年都没考上大学。易本耀又接连考了两次,语文考过全县第一名,但数学和英语太差了。1983年,李素梅在乡里当了老师,屡考不中的易本耀应征入伍,当了3年坦克兵,退伍回来,做了乡粮管所的粮管员。

生活不易。寒暑假李素梅都会做点小生意,“一个假期也能挣上一两百”。易本耀也有过雄心壮志。“我每月工资还不到60元的时候,他敢一下子从信用社贷款4000元,说是批发那种大扫帚,进价一把3元多,结果拉回来一车全是小扫帚,零售一把两元钱都卖不动。”李素梅用手比画着大小,好气又好笑地说,“肯定是装车的时候给人骗了,他这个人,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料”。赔钱的事情还不止一次。“有一年,他跟人合作下乡收购粮食,事情由对方操办,他管工人的吃住,在餐馆里赊了一堆账,结果一个秋收忙下来,对方说没挣到钱,能怎么办,欠的钱还得自己还,他就是太实在了。”

文章作者

王鸿谅

发表文章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44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谁的城市

58个生命警示了什么

97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