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6·阅读时长1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545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步冲)
( 1947年12月6日,反对巴勒斯坦分治的示威者在耶路撒冷捣毁犹太商店
)
为锡安山而战
“1948年战争几乎是自19世纪80年代第一批犹太移民抵达巴勒斯坦后,民族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本尼·莫里斯在《1948——第一次中东战争史》一书开篇就一针见血地做出了论断。1896年,被称为“犹太复国主义之父”的西奥多·赫兹尔在其著作、被锡安山运动(“复国主义”的另一别称)的追随者奉为圭臬的《犹太国家》中,首次将欧洲殖民主义的开拓精神与犹太人传统中的天定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奠定了历代犹太复国主义领袖将巴勒斯坦看做一片呼唤犹太人回归的“无主之地”的传统。1942年,在犹太复国主义大会于纽约通过的“比尔特摩纲领”中,戴维·本-古里安(David Ben-Gurion)就旗帜鲜明地表示:“要么就是犹太复国主义通过大规模移民和定居,为一个自由、自治的犹太人的巴勒斯坦奠定基础,使成千上万被驱赶出家园的犹太人的最迫切需要得到根本而迅速的满足,要么就毫无意义可言。”
“以色列人发现,他们在这片祖辈的土地上成了迟到的殖民者。”正如斯塔利夫·阿诺斯在《全球分裂》中论述的那样,由此早期犹太移民和阿拉伯原住民和睦相处的田园牧歌式情调才被剑拔弩张的敌对气氛所代替。与犹太人的民族家园意识相同,阿拉伯人的民族独立意识也已经在19世纪末反奥斯曼帝国的武装起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西斯轴心国的拉拢鼓动中酝酿。
发表文章6048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47969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