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从Fab68到下一个Inside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6·阅读时长6分钟

50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92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尚进)


( 3月30日,英特尔公司在旧金山推出了八核处理器Xeon 7500系列 )

“CPU的速度对很多人而言,不再是一切。”这是去年《Slate》在讨论极客情绪下滑时的论断,至少以往建立在摩尔定律基础上的半导体工业消费文明,正在遭受来自智能手机和云计算趋势的威胁。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这个世界已经不必再在乎每18个月作为一个半导体扩张周期的摩尔定律,130纳米、90纳米、65纳米、45纳米、32纳米,以及英特尔最新实现的22纳米制程工艺。在过去10年内,整个信息产业阶梯式地快速扩张,肆无忌惮地挥霍计算速度,像挖掘最后的矿藏那样,一点点逼近着硅材料的物理极限,这背后都蕴藏着摩尔定律的触手。而英特尔作为全球半导体界的绝对领袖,一直在引领着半导体生产工艺升级的步伐,不再只是18个月作为纯粹物理方式的晶体管扩张周期,英特尔早已开始采用颇具商业意味的“钟摆”理论,也就是一年升级中央处理器的架构,第二年在此架构上升级制程工艺,之后一年再升级架构,如此循环。这套发起自90纳米时代的商业工程谋略,一直被视作微软和英特尔联盟终结的起始点,也正是因为AMD在双核处理器上难以提升制程工艺,才让英特尔重拾CPU竞争的制高点。

但当iPhone和Android为首的智能手机,试图挑战传统个人电脑作为信息终端的绝对普及地位时,很多分析师不再考虑信息终端在计算速度上的升级,而更偏向审视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应用的紧密程度,以及移动信息方式所创造出的新商业机会。“半导体业的自我淘汰速度并没有放慢。”英特尔首席技术官贾斯汀在此前的IDF大会上说道,“智能手机应用的科技基础依旧根植于半导体业,英特尔之所以一直保持着钟摆理论的制程工艺递进,就是希望始终保持全球半导体技术先行者的角色。”正是基于这种对于半导体业重心趋势的理解,让英特尔最终选择在大连投建自己的第9家芯片工厂,也是英特尔在亚洲的第一家芯片厂。其实早在大连工厂立项之前,英特尔更倾向在大连投建芯片封装厂,以接替上海芯片封装厂,但是此后芯片封装厂内迁成都,以及中国电脑代工制造业的井喷式繁荣,最终让英特尔董事会决断在大连斥资25亿美元投建全功能的芯片工厂。

Fab29,这个英特尔大连芯片厂最早的命名,估计未来只会停留于英特尔董事会的会议记录中,因为CEO欧德宁的意见,英特尔打破了以往对于工厂的命名方式,美国的5个工厂编号都是以2作为后缀,以色列的3个工厂编号后缀则是8,原本编号后缀为9的大连工厂,被改为更吉利的Fab68。“为了这个68,我特意质询了以色列工厂,他们要保留住48和58。”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总经理柯必杰调侃道,“只要他们把88留给我就行。”实际上,300毫米直径硅片的芯片工厂,一直被列为限制出口技术,目前国内只有中芯国际掌握了65纳米300毫米直径硅片的批量生产工艺,英特尔为了迎合全球消费电子制造业的代工密集趋势,将芯片制造迁移到大连,这无疑暗示着传统组装思维的IT制造业格局,正在依附成本优势的全球分工脉络,深入到芯片级别的核心元件制造上。“大连芯片厂将不仅仅满足中国市场对于英特尔芯片的需求,它的产能将足以满足整个亚洲的需求。”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在采访中说道,“全球6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都是在成都芯片封装厂最终下线的,中国消费电子制造环境的密集效应,正在充抵劳动力上涨等传统代工制造业的瓶颈。”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中国为什么会输

甲午战争116年回顾

106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