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最后的压舱物

作者:邢海洋

2018-02-26·阅读时长3分钟

44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19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邢海洋)

今年无疑又是个丰收年,按农业部的说法,今年粮食生产“不仅总量增加,而且结构也很好,玉米、稻谷,特别是粳稻,今年都是个增产的年景”。可丰收挡不住粮价上涨,稻米,这一被寄予厚望的压舱物也沉不住气了。

10月18日,郑商所籼稻品种一改昔日的“蜗牛”走势,突然发力,几乎以涨停收市。随后的4天,期价一天一个纪录,5天间籼稻主力1105合约期价已经从2200元/吨涨至2500元/吨。自去年4月籼稻品种于郑商所上市,早籼稻,这一我国期货品种中唯一的稻米品种走势可谓波澜不兴,月内价格变动从未超过每吨150元,周内变动最多不过百元,且价格稳定在2000~2200元,堪称粮价稳定的“模范品种”。稻米,主粮中的主粮,食品价格的“定海神针”,恐怕再有想象力,也难以预见到一周内14%的飙升。实际上,即使在长假后玉米和小麦奋起直追海外粮价的时候,稻米仍是冷静而克制的。可最终,压抑的欲望最终还是爆发了。

稻米市场究竟发生了什么?或许来自东北产区的新闻能帮助我们管窥稻米供需的现实。在产粮大省黑龙江,9月初一开秤,新稻即遭到本地加工企业和外地客商的哄抢,收购价格被哄抬到每斤1.28元,而后又很快突破1.30元,10月18日前水稻的价格已经涨至1.33元至1.35元区间,有些优质水稻甚至冲向了1.40元大关。这个价格都快赶上去年稻米的价格,去年稻米的价格是0.90元/斤。面对价格飙升,国家的稻米托市价还来不及变动,结果是国有粮库空空如也。而来自全国各地的经纪商、加工商乃至游资已经在田间地头展开了抢购。稻农因为看好后市,也普遍惜售。今年的冬天又较往年来得早,有利于稻谷的保存,农民更不必开秤即卖。一时间市场上甚至有价无市,众多加工企业到了无米下炊的地步。也难怪,北方的粳稻已经涨翻了天,南方的籼稻自然不能再一味沉默下去。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3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影帝葛优

最值得信赖的面孔

100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