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眼睛的痕迹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6·阅读时长2分钟

548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134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八斤)

早年的不少教育都是在颐和园开始或磨砺的:在昆明湖里练划船游泳,跟着长廊画学正史野史。第一次拥有属于自己的相机,四处随意乱拍,同样也是在颐和园。

那是一架被称为“傻瓜”、实际上并不够傻的单反相机,距离、光圈都需要自己目测调整,唯一“傻”的体现是它以图标标识的大体几个距离范围。相机的“红菱艳”效应几乎在我拥有它的一瞬间全面爆发:仿佛是穿上了永不停息的魔咒舞鞋,那天我魔障般频频按下快门,所有风景此前都司空见惯,但从取景框中看去,都带上了一股鸦片般诱人的淡而甜腥的机器金属味道。

毕竟是一个小学生的练手照片,送到照相馆,不过是每张冲成一寸大小、约莫能看出个影子而已。看着停留在这些一寸黑白照片上或完整或残缺的建筑物,一种陌生感开始令我迷惑,试图追忆那个周日我的眼睛究竟看到了什么。所幸那时还流行仿生学科普著作,书中不时可见对人类自身视力的溢美之词,比如人眼能分辨1.7万种不同的色调,机器望尘莫及;又比如人眼对光线的极暗与极强的适应性与调整能力惊人,机器若想匹敌必须在周围热噪声几乎等于零的液氮环境下。于是我觉得有些安慰。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风寒、风热与感冒

中国体系中的甲型H1N1疑题

75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