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棉花迟到的涨价

作者:谢九

2018-02-26·阅读时长6分钟

37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89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谢九)

供求关系永远是决定价格的主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复苏,纺织品市场迅速回暖,带动了对棉花的市场需求。今年上半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889亿美元,同比增长22%,其中,纺织品累计出口356.52亿美元,服装累计出口532.26亿美元,增速分别为32%和16%,出口金额已经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在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内销市场同样旺盛,上半年我国的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达2754亿元,同比增长24%。

但在需求回暖之际,棉花的供给量从2008年至今连续3年减少。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08年棉花种植面积576万公顷,减少17万公顷,全年棉花产量750万吨,比上年减产1.6%;2009年棉花种植面积495万公顷,减少80万公顷,全年棉花产量640万吨,比上年减产14.6%。今年的种植面积与去年持平,但是由于上半年的灾害天气频发,影响了今年的棉花产量。从我国棉花产量看,去年大幅减产将近15%,其实就已经为棉花价格上涨埋下了伏笔,只不过当时金融危机还没有退潮,市场需求还较为疲软,所以2009年并没有显现出供需矛盾,而今年经济复苏之后,供需矛盾终于爆发出来。

在棉花价格创出新高后,9月底,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召开紧急会议,提出将采取包括加大抛储力度、保证新棉运输、增加进口、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在内的多种举措对下一步的棉价进行调控。今年8月份开始,中储棉已经在两个月内向市场投放了60万吨储备粮以平抑棉价,但收效甚微。今年9月底,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再次投放40万吨国储棉,但在300万吨的供需缺口面前,100万吨的国储棉也还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七部委的紧急会议计划通过增加进口来缓解压力,但在国际市场上的规律是,只要中国开始大量进口某一种商品,立即会刺激价格大幅上涨,目前国际棉价已经接近历史高位。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也是远水难解近渴,而且在我国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扩大种植面积的难度可想而知。在今年的新棉上市后,供需紧张的局面或许会得到缓解。不仅是棉花,无论是此前涨价的绿豆还是主粮都面临类似的困境。

文章作者

谢九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715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麻省理工:一个让想象飞翔的地方

科学家的摇篮

153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