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2018-02-26·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07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曾焱)
2012年,李津大半时间在国内国外转悠:画画,展览,顺路找点好吃的。23米水墨长卷《盛宴》就这样一个个城市地走下来,最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里摆成了长席。画展开幕那天,百余人观画后留在展厅围桌而食,分享他的饕餮之旅。
对于食物,一幅《想吃就吃图》写了李津的态度。对画画,也是如此,但凡入口,便可入画,并无中西雅俗的分别。第一站他到纽约,画了长卷的1/3,画上赫然有汉堡这等美食家眼中的俗物。转到波士顿,他和古巴来的诗人拉斐尔(Rafael Campo)成了朋友,两人同好日本菜,时常相约去当地一家有名的日料馆喝酒。李津说,那间馆子和平时所见的精致的日餐不太一样,从店内装饰到原料和做法都有股子野气,令人流连。李津把他们常点的那些菜品画下来,请拉斐尔在画上题写了一首英文诗,题目就叫作《她的厨房》。这拉斐尔也算资深食客,能吃也会做,他家的古巴肘子李津实在难忘,也画入了这席《盛宴》。李津说,古巴肘子的妙处和德国肘子还大不同,其功夫在于烤熟以后,肉尽酥烂而缕缕不失纹理,用手撕吃,妙不可言。
从美国回来后,李津转头去了湘西。湘西的食物,完全印证了他过去从沈从文的小说里获得的印象,是那种一刀斩下的痛快和蛮气。“满街屋子挂着熏肉、肘子、大猪脸,在湘西那个环境里就觉得特别合理。”他画下这些彪悍的大鱼大肉,后面的文字摘抄了沈从文在小说中对土匪的各样描述。李津可惜“凤凰”已经旅游化了,没有吃到让他叹服的食物,倒是返回省城长沙后,收藏家谭国斌带他去吃了真正难忘的各种街头小馆以及谭妈妈做的家常菜——在当代艺术圈子里,谭妈妈操持的家宴是出了名的。李津每次去过长沙,都要带两瓶谭妈妈做的豆豉辣椒回北京。“热米饭、热面用它一拌,全都有了。我几乎都是站着吃,因为辣极了,坐都坐不住。”他甚至会在这种直入心肺的辣中几番揣想,辣椒传入湘地以前,湖南人是什么性格?还真不好说。李津坚信食物决定了一地一人的气质,在他画下菜肴的时候,就会在笔触里带入对某地的吃感。比如吃过了无锡的饭菜,便觉得那座城市连空气里都有糖分;还有,他说“前几天我刚从广东回来,感觉广东人对食材的所有处理方法都不是没有来处,都是因为环境在那儿——湿度大,离海近,保证了菜肴原味的东西不易流失。到甘肃,你就无法想象去做什么凉拌水芹,那种地方芹菜切完只要放一小会儿,新鲜劲立刻就没了”。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2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