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王德威:召唤虚构的力量

作者:艾江涛

2017-06-22·阅读时长10分钟

115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193个字,产生2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6月初,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前来北京领取“21大学生世界华语文学人物盛典”首届致敬人物一奖。在飞机上,他读完了王安忆今年新出的一本小说《红豆生南国》,一个中年男子在香港的生存故事。作为一个研究现代文学的专业读者,阅读小说是题中之义的功课,但小说对于他的意义,绝不如此简单。

王德威曾在2006年北大的一个系列讲座中谈起自己的一次阅读体验:“我记得在大学二年级时,当时的台湾大学外边还有一条小小的人工河道,有一些黑市书店专卖盗版书籍,如大陆的书籍等。有一次我找到了一本书,它的题目是《边城》,这是我第一次对所谓的中国现代文学稍微有一点见识的开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两岸隔绝、各自建构的文学史讲述里,像沈从文这样的作家自然在两边都不受关注。一次阅读为王德威打开了既有政治、历史格局的束缚,也让他开始迷恋小说的阅读与研究。

在美国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之后,王德威先后任教于台湾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等高校。在夏志清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所开辟的海外中国文学研究传统中,王德威被视为继夏志清、李欧梵之后的第三代学者的代表人物。从晚清小说蕴藏的丰富现代性,到将小说作为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在小说研究中自由出入,既在文本中比较过鲁迅与沈从文的“砍头”经验,也从鲁迅早年对科幻小说的译介,一路谈到刘慈欣所创建的科幻世界。学者许子东曾带着调侃将他这种研究方法形容为:“有些人是这样,他跑到这个花园里,你不知道他为什么,他就在东边摘一朵花,西边砍一棵树,那边取一块石头。你开始不明白他要干什么,这些花和石头表面上是没什么关系的,可是,他把它拉起来一讲,哇,你发现可以讲出一个道道,可以有很大的启发。”

但在比较方法之外,真正让王德威念兹在兹的,其实是小说作为一种虚构文学,其想象本身蕴藏的力量。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小说确实说明了许多历史要刻意隐瞒或埋藏的东西。”如何透过小说召唤那些隐匿历史中的“鬼魂”,也因此成为他所说的“20世纪末作家们的共业”。

这些年他在启蒙与革命的两极叙述中,不断追溯中国文学绵延不绝的抒情传统。在2006年出版《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一书之后,他在2014年与陈国球合编了《抒情之现代性》,使“有情中国”的论述更为系统化。而更多体现王德威将小说与史互动的,是今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由他主编的《现代中国新文学史》。在这本由150篇小文章组成的新文学史中,时间从1635年的明朝一直延续至科幻小说中的2066年,空间上则在中国大陆以外,也纳入了中国港台地区,乃至马华文学(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等他所称为“华语语系文学”的范畴。可以从书中看到,虚构的力量从小说延伸至文学史,乃至历史的实践与叙述中。

  6月8日,王德威在他与人民大学作家班的交流活动结束之后,接受了本刊专访。


王德威(蔡小川 摄)

三联生活周刊:从你的演讲和谈话中感觉到,你的阅读量之大令人惊讶。你平时是如何读书的?最近关注的书或话题是什么?

文章作者

艾江涛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三十岁的恐慌

如何度过1/4人生危机

586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