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2018-02-25·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79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曾焱)
( 本组图片为封岩摄影作品《纪念碑》系列 )
在1985年考取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之前,封岩在老家西安做过三年图书管理员。对于那段经历,他记忆最深的是单位里那排灰色档案铁柜,为了获取一张考大学的介绍信,他曾多次走进那间办公室,看人打开紧闭的柜门,从中取出自己的“命运”来做审视和检阅。几年前,已经是从美国回来定居了,封岩又再次见到这包档案,这次是他要把档案从出国前服务的北京某单位转到人才交流中心。在工作人员最后封存入柜前,他特别请求打开看了一眼,其实对里面写了什么他早已经无所谓了,只是想了却一个悬而未决的疑虑。
2013年4月,在三影堂+3画廊展出的名为《纪念碑》的新作系列里,封岩为记忆中的档案柜拍摄了四张作品:以人物肖像的方式,在封闭空间里,拍摄了一个灰色档案铁柜的正、侧、半侧和背面。
类似的作品,《纪念碑》系列一共有14幅,它们悬浮在墙面之上,静默而有力量。封岩拍摄的这些物件——除了档案柜,还包含国家博物馆里的黑色皮椅、会议室里的卡其布面沙发、电扇、衣架、书柜等等。它们在几代中国人的记忆中都不陌生,而且,无论被置放于办公场地还是家庭领域,它们都同样和“公共物件”的概念有关——这种“公共”,既是功能的、审美的,也是情感的。当这些曾处在不同场所中的物品被剥离出来,再逐一放置在单一相同的环境里显影,公共性和个人性之间隐藏的那条线就浮现出来,每一个观看者都在画面中“出现”,在画面中“隐没”。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44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