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5·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52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大仙)
很多北京老饭馆现在都没了,剩下不多的,也很少去了,有的搬迁改地儿了。但是,二三十年前的老皇历,可以翻出来再看看,还能咂么出点儿味来。
1979年,我20岁生日时,跟一“发小”去了“萃华楼”,点了一桌子菜,最后结账才10块钱。虽然我当时在798厂当临时工一天才挣一块钱,一个月也就30块钱,但我这人生第一撮还算豪放,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被一个叫“赛螃蟹”的菜给晕了一道,至今还耿耿于怀。“赛螃蟹”不就是“摊鸡蛋”吗,凭什么要误导人家消费者?也搭上我那时还比较农民,没怎么接触过螃蟹,要是比较渔民的话,绝对不会被“赛螃蟹”给蒙了。
不过,头一次撮饭的感觉真爽,在“萃华楼”撮得肚歪,打着“北京白牌”的酒嗝,一路溜达到大华电影院,看了罗马尼亚电影《爆炸》。与其说是看了电影,不如说是“睡了”电影,在“北京白牌”啤酒的酒意中,我跟“发小”都着了,连油轮巨大的爆炸声都没把我们惊醒。
发表文章604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