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丹第

作者:朱伟

2018-02-25·阅读时长4分钟

52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06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朱伟)

法国作曲家丹第(Vincent D'Indy),出生于1851年3月27日,1931年12月2日病逝,今年是他逝世80周年纪念。

丹第是弗朗克(Cesar Auguste Frank,1822~1890)的学生,他1872年21岁起随弗朗克学对位、作曲与管风琴,是弗朗克最优秀的学生,也是弗朗克美学精神的捍卫与继承者。所以,体会他音乐的魅力,要先了解弗朗克。我们最熟知的弗朗克作品,就是他作于1886年的《小提琴奏鸣曲》,那是小提琴表达的顶峰,音色高贵至极,完全不涉人间烟火。弗朗克的重要性,一是让沉浸在喜歌剧趣味中的法国人重新关注器乐的魅力,二是把德国音乐中的复调精神移植到了法国,他晚年用近两年时间创作的唯一一首《D小调交响曲》(1886~1887),神圣、严谨而完美。弗朗克知名度高的学生,除了丹第,还有肖松。我们最熟知肖松的作品,是为小提琴与乐队而作的《音诗》。

丹第出生于贵族家庭,是一个傲慢的作曲家,他一生共创作了4首交响曲,但真正流传较广的、1886年为钢琴与乐队而作的《法国山歌交响曲》(或称《塞文山交响曲》),却未被列入交响曲的编号。这首交响曲与他老师弗朗克的《D小调交响曲》差不多同时创作,就依靠一首感人、深情如号角般的山间牧歌主题发展,25分钟左右的演奏时间,精致而凝练。它的三个乐章,前两个用以沉思,后一个用以表达欢欣。钢琴与乐队的关系,就像在表达山与水的关系——琴声就像山溪嬉戏,水的缠绕与歌唱衬托出山之神奥与雄峻。第一乐章,雾纱弥漫起伏,像被号角逐渐唤醒;第二乐章苏醒的山像尚在慵懒中,应和着呼唤,逐渐舒展开神秘的躯体;第三乐章,才开始生机勃勃翩翩起舞,轻快展示出风情万种。它喜气洋洋、兴高采烈,最后发展成狂欢与辉煌,又绝不喧闹,高贵都体现在对乐器性格的适度把控上。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去光环与情感复制

2011年度最佳产品与设计

808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