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晶靖
2018-02-25·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130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陆晶靖)
( 罗贝托·波拉尼奥和他的作品《2666》 )
2003年,波拉尼奥因为肝衰竭住进巴塞罗那的一家医院,最后实在等不到移植的器官含恨去世。此前他在巴塞罗那附近的小城布拉内斯住了15年,有自己的公寓,附近有一小片海滩。在此之前,波拉尼奥当过洗盘工、侍者、码头工人、收垃圾的、应季零工、招待员、墓场看更人……他在作家圈子里是一个局外人,写作方式充满了压抑、反叛与自虐:用很旧的电脑,接连不断地抽烟,喝很浓的菊花茶,电视开在随便一个什么频道,或者音响里大声放着摇滚。《2666》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用了5年写出来的,直到波拉尼奥去世前几年,除了西语世界,几乎没有人知道他,作品只在小范围里流行。但英文版本面世后,在美国反响强烈,一本比砖头还厚的超现实小说居然登上了畅销书榜,卖出了10万本以上。《时代》周刊则将此书评为“2008年度最佳小说”,次年这本书还得到了“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家奖”,此前该奖从未发给翻译作品和已故作家。在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略萨等拉美大家成名已久的时候,似乎一场拉美文学风暴又要来了。不管最终如何,这一次的气势足以震住许多读者:波拉尼奥说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很糟糕”,而对于人们盛誉的“穿裙子的马尔克斯”伊莎贝尔·阿连德,他的评价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写作。”
人们不知道这样一本书为什么叫《2666》,通读一遍后,也很难找到直接的线索。这本障碍重重的书用标题对读者提出了第一重挑战。有人说是对《1984》的致敬;中文版译者赵德明认为是对公元2666年的预言;在众多解释中比较说得通的是,这个题目来源于数字666和20世纪的组合(666+2000)。新约《启示录》里说666是“兽的数字”,在此后的基督教传统里,666也意味着“邪恶”和“反基督”,并被后人附会上了许多含义,如用100代表A、101代表B,则“Hitler”这个名字的每个字母相加之和亦为666。波拉尼奥用这个备受嫌恶的数字和20世纪并列在一起,对应了小说中流露出的末世气氛。书中涉及到纳粹大屠杀和20世纪墨西哥北方对妇女的集体屠杀,都是对此书名的回应。
中文版的《2666》有800多页,分成5个部分,时间跨度逾百年,涉及100多个人物,译者赵德明说这本书是世界文学史中的“清明上河图”。第一章在轻松愉快的悬念中展开,几位文学教授一起寻找作家阿琴波尔迪,在夹杂着爱情、嫉妒与肉欲的旅途中一起来到小城圣特蕾莎。这里成为此后所有事件汇集的终点。第二章的语言显得晦暗,一个智利教授携全家到墨西哥避难,在孤独中渐渐走向了疯狂。第三章接近了黑暗的核心,一位美国记者来墨西哥采访拳击赛,听说了连续发生的妇女被杀案件,最终的调查却因为种种阻力不了了之。真正的罪行在第四章展开,作者冷漠地叙述了近200起谋杀案,数目的堆砌和细节的铺陈让死亡在表面上显得波澜不惊,死亡不生产意义,而其无意义一边展现生命的虚无,一边又在挑战读者阅读的阈值——究竟对于他人死亡的惊愕会不会因为生理性的逐渐适应而产生心理的冷漠?第五章“阿琴波尔迪”一笔回转,倒像是传统德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以作家的一生为跨度把前四章拢在一起,历经“一战”、纳粹、斯大林等时代,小孩成为白发老人,最终安顿在边境城市圣特蕾莎。这是小说中篇幅第二长的一章。波拉尼奥的能量在这章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直到倒数第二页,他还引入了一个新人物,让他在作家面前谈起自己的祖父,一个无名的植物学家,也是三色冰淇淋的发明者——显然他打算继续叙事,直到死亡把笔夺走。
发表文章1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