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尚进
2018-02-25·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14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尚进)
( 人工智能、语音定位搜索、人机交互界面,苹果未来颠覆电视生态的关键点。在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前一天,伴随iPhone4S 一同面世的Siri 虚拟个人助理,试图扮演多个关键角色。 )
“我们在讨论你,而不是我。”Eliza说。Siri回答道:“你认为是就是吧。”Eliza诞生于1966年,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约瑟夫·魏岑鲍姆(Joseph Weizenbaum)的模拟心理治疗BASIC程序,被视作自然语言机器处理的鼻祖之一。而Siri则出生于2011年10月4日,被内置于iPhone 4S。两个开发年代相距45年的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在游戏开发者乔丹·米切纳(Jordan Mechner)的测试台上,很奇妙地进行了一阵对话。尽管Eliza和Siri的机器间调情,并没有碰撞出什么火花,但是却完成了智能语音识别历史上的接力,一种语言控制与智能识别之间的新界面传承。
即便到2011年底,Siri还只是iPhone4S独有的一项功能,并且暂时还只能识别英语、德语和法语,但谁也无法否定作为语音识别系统的Siri,被嵌入到苹果流行消费电子产品后,将会爆发出的用户力量。语音控制作为操作界面的新指令思维,正如同已经离世的史蒂夫·乔布斯早先对收购Siri母公司说的那样:“我们收购的不是搜索公司,而是人工智能公司。”
对于计算机科学历史而言,人工智能几乎近似一项终极突破,语言识别则更近似人工智能识别的敲门砖。很多人将人工语音辨识的历史上溯到1952年的贝尔实验室,其实真正取得大规模技术突破集中在上世纪90年代,依靠32位处理器的速度优势和浮点运算,出现了诸如IBM的ViaVoice和DARPA计划。Siri的起点也来自那个时代。1999年,Siri早期创始人之一亚当·奇耶(Adam Cheyer)在斯坦福研究院SRI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启动了一项与机器智能语音交流的研究课题。当时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所将一项名为CALO的人工智能转化为生产助手研究项目,委托给了SRI国际人工智能中心,恰恰是后来Siri的联合创始人兼工程副总裁亚当·奇耶,当时以研究员的身份提交了一份利用无线带宽发展智能搜索和人工智能网络的文档。此后,作为CALO项目的首席架构师,亚当·奇耶和作为首席技术官的汤姆·格鲁伯(Tom Gruber)一步步组合人工智能和语义网,并且在2007年CALO项目结束后,独立成立了Siri开发公司,逐步将之前累积的技术试验成果付诸于产品化。当时亚当·奇耶为Siri下的定义是:“它是各种技术的整合,包括对话、自然语言理解、视觉、演说、机器学习、制订计划、理性思考。”而与Siri有些血缘关系的还有一家更为彪悍的语音识别开发公司Nuance,也派生自斯坦福研究院SRI国际人工智能中心,并且Siri在2009年就从早期的Vlingo技术平台,切换到了Nuance内核。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