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5·阅读时长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122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也许是只限于当事人自己“左右互搏”的缘故,“鼓掌”至今还不曾像“握手”一样,在轻重缓急等表现形式上有各种礼貌可言。大致的讲究还是有的:五指怒张的鼓掌法显然不够雅致,以指尖轻拍另一手掌心乃至掌根就明显多了几分斟酌。一直最令我神往的是交响乐队中提琴手以琴弓代手、敲击谱架的鼓掌方式。这种鼓掌方式蕴含的那种职业选手彼此间的惺惺相惜令槛外旁观者望尘莫及。从实用角度讲,提琴手们的这种鼓掌方式也足以令观众艳羡:它总是会在全曲真正结束后才响起。
关于何时掌声才该响起来,曾经在某国家级剧院看到这样的友情提示:“请待指挥明确指示后。”这颇令人臆想那些充斥着各种速度和节拍记号的总谱上是否还有哪个古怪符号表示:“掌声。强。8/16拍。”尽管指挥大师们例行的退场返场很像是真的在进行某种掌声指挥,但假如赶上某位指挥缺乏掌声统筹才能、没有给出“明确指示”怎么办?在很多剧院,“能否恰到时机地鼓掌”是比“能否听到睡着也不打呼噜”更能体现一个人的音乐素质的问题。安装导掌灯太露骨,安插导掌员也不实用(毕竟他们的真正才华是在不该有掌声时制造掌声),因而出现了一种委婉的解决方法:在节目单上详细注明每部乐曲的持续时间。
不知是如今听众真的素质都很高,还是剧院方面各种煞费苦心的安排起了作用,反正那天晚上的演出没有人鼓错掌,同行的一位朋友甚至对此颇是感慨。只是那天晚上的曲目也太缺乏挑战性,是两部几乎不分乐章的舞剧套曲。倘若真搞一次“鼓掌慢男慢女”海选、规定谁在乐章之间鼓错掌就被淘汰,终极考题应该是古典时期的夜曲或嬉游曲。这类乐曲的乐章数在三四个到十几个之间毫无定数,经常每个乐章都像是在自说自话。把握好它们的结束点,这才称得上“鼓掌达人”。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65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