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2-25·阅读时长1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834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被误解和遗忘的中国火药火器
在《电的利弊》一文中,鲁迅曾写下这样一段著名的句子:“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鲁迅的本意,大概是讽刺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面对先进的发明,许多往往未能用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民生福祉。但这段文字此后却被广为引用,用以抨击国人对祖先发明和科技利用上的边缘化。火药这个被恩格斯形容是“改变了欧洲历史”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似乎因此而被消解。
“其实并非如此。”故宫博物院展览部主任胡建中向我出示了乾隆年间由外国传教士画家绘制、然后在法国蚀刻的铜版画。他指着其中一幅《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的图画说,这幅画最清楚不过地反映出18世纪中期,清军在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的战争中,采用冷兵器和火器混合的战法,一举击败主要采用早期火器的大小和卓叛军实景。清军的火器基本是明代火器的延续,而中国火器的历史更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图中,叛军由于地处西域,加上勾结沙俄,武装基本全部采用火枪。前往平叛的清军除了装备部分火枪,多数主要是使用弓箭和腰刀的骑兵,但清军在火炮数量上占了上风。图中双方隔着溪水用火枪和大炮对射,最终清军火炮击破了叛军的马阵,以强悍的骑兵和弓箭彻底摧毁了叛军的部队。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5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