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若茜
2018-02-25·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796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他的作品《人体》 )
2010年12月,28岁的意大利作家保罗·乔尔达诺(Paolo Giordano)与一群同样年轻的意大利军人前往阿富汗一处位于古利斯坦南部地区鲜为人知的前线基地。在那个被群山围绕的沙漠中心里的十几天时间,本来只打算写一篇简短报道的乔尔达诺,找到了他第二本书的灵感:“如果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战争,那这场在阿富汗的战争就是我这一代人的战争。”一年半后,《人体》完稿,中文版今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乔尔达诺带着这部新作来到了上海书展。
此时,距离这位粒子物理学博士以作家的身份名声大噪,已经有5年的时间。2008年,乔尔达诺以他的处女作《质数的孤独》,成为意大利最高文学奖斯特雷加文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这份荣誉令他备受瞩目,却也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他自己无法逾越的山峰。
乔尔达诺说他一直希望自己的第二本书依然是一部小说,“一部最终能让他对自己被公众推崇的这个位置处之泰然的小说”。因此找到一个可以与第一本书相较的主题成了他不可回避的难题。直到在阿富汗的那十几天,他“收获的刺激性的能量比任何畏惧和疑惑都更强大”,《人体》的创作才得以一路向前。
发表文章1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712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