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斌
2018-02-25·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71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李娜夏日里在北京备战美网 )
月初采访李娜时得知有一个摄影师一直在北京跟拍她,甚至连晚上去吃顿火锅都不会放过,以至于戴着帽子的李娜最终还是被周边食客们认出来了。李娜曾经半开玩笑说,只要姜山不跟着,一般在饭馆里只管埋头吃着,往往是引不起注意的。同事告我说,敬业的摄影师是在为《时代》周刊服务,大约两个月前,这本杂志的亚太版刚刚有过一期李娜击球的封面,难道他们还嫌不够吗?直到见到那位小个子女摄影师,我才知道,原来是《纽约时报》周日杂志要做美网专题,重头戏选择了李娜。快门不停按下,各种角度,摄影师浑身干劲,数百张像样的照片中,最终可被选中的不过几张而已,李娜早已习惯于近距离跟拍,自如得很。
李娜,或近或远,在每个人心中都要被贴上小小的标签,“爱国”抑或相反,“脾气大”抑或“脾气糟糕”等等。面对公众期待,李娜似乎有太多需要改变,但在她口中,你暂且听不到“改变”一词,换之以“我要成就一个完美的自己”。采访李娜,无外乎就是想尽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公众人物,无论你评价如何,每多一分真实,就多一分公平。面对面采访李娜时,摄影师一直在不远处抓拍,我很感兴趣,外国人的镜头中以及笔下的李娜与我们所见有何不同?为何2013年的美网会让李娜占据赛前的重要版面?我盼着能读到布洛克·拉莫的文字,他可是近10年来写中国体育最多的外国人之一。
拉莫,曾经的美国《新闻周刊》大牌记者,2005年出版的《姚明传》就是由他主笔,这是他身上与中国发生关联最主要的那个标签。在多数外国人眼中,他可是个“中国通”,凡遇中国题材,交给他总是没错的。很可惜,我没能见到跟随李娜采访的拉莫,但我知道这个家伙的确一直活跃在中国。7月份《纽约时报》周日杂志有一篇很有分量的大稿,透析中国少年高尔夫球手的生活,就是他奔波内地所得。
发表文章31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98人
中国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体育评论员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