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星
2018-02-25·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85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北京万寿寺(2006年摄) )
1987年8月,筹备近三年的北京艺术博物馆在万寿寺内开馆。北京艺术博物馆隶属北京市文物局,博物馆后来印制的介绍手册上说:“北京市政府调拨多类文物艺术品7万余件,形成了馆藏品体系。”“调拨”一词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万寿寺的建造缘起。明时的北京城西是现在人们难以想象的近似“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景象,寺庙道观都修建在河畔。这条人工开凿河史称“玉河”,后称“长河”,作为大运河上游通惠河的一部分,自颐和园昆明湖前身金海南端引渠,直至高梁河源头——紫竹院湖。长河自元朝起就是皇家的水上御道,两岸的景观自然有保障,众多庙观随即纷纷云集于此,尤其是在太监建庙成风的明朝。
至于万寿寺本身,据明末孙承泽《天府广记》记载:万寿寺由“慈圣李太后出资巨万,命太监冯保监造”。万寿寺后来一直以明清两朝皇家寺院兼行宫著称,而后一功能又尤其频繁地与慈禧的种种典故联系在一起。然而,万寿寺修建的初衷远比这“文化气息”浓厚得多。北京艺术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孔祥利执笔的《万寿寺史》中介绍: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北京刊印了史称“永乐北藏”的《大藏经》,并在皇城东北角的嵩祝院设置番经厂与汉经厂。历经数朝,经厂残破坍塌。万历五年(1577),新帝即将亲政,为树立天子形象,李太后决定重修经厂。据张居正《敕建万寿寺碑文》:“上若曰:创一寺以藏经焚修,成先帝遗愿。”普通寺院中藏经阁建于最后一进院,万寿寺的藏经阁却建于寺院中部,而且建筑规格如同正殿,可见其地位之特殊。
嵩祝院的番经厂与汉经厂修葺完毕后,万寿寺内所藏经板、经卷又全部移归经厂。乾隆八年(1743),原本随经卷一起相继迁来、俗称“永乐大钟”的华严钟因风水之故移至城北觉生寺,成就了后者“大钟寺”的名望,却断绝了万寿寺与它曾有的藏经功能的最后一丝联系。此后的万寿寺几乎只是“皇室生日宴会场地”的代名词,虽因此有幸频频翻修,但在这过程中也如俗语所说的“搬家三次一把火”那样,家底越剩越少。再加上真的经历过几次火灾,时值北京艺术博物馆筹备建馆时,寺中可谓空空如也。在这种境况下,北京市政府调拨来7万余件文物,于万寿寺而言,其意义倒恰似当年自经厂转移来的经卷。
发表文章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2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