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宋晓军
2018-02-25·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06个字,产生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事件中沉没的韩国军舰为反潜型浦项级轻型护卫舰PCC-772“天安号” )
自从当地时间3月26日晚21时45分韩国反潜护卫舰“天安号”神秘地沉没后,媒体就玩起了一场“猜谜游戏”。第二天,就有媒体让我猜谜,我只好凭借着有限的信息和以往的经验给出了答案——内部爆炸。随着舰上失踪的46名水兵生还希望越来越小,家属对政府和军方的不依不饶,韩国媒体给出的“谜底”也越来越多了。愚人节这天又有人向我询问了一个更“雷人”的答案——称“天安号”是被不久前参加美韩联合演习的美国核潜艇用Mk-48ADCAP重型鱼雷误击沉没的。我听了这个答案后,马上就想起了网上流传很广的两段视频。
1999年6月14日和2004年4月11日,澳大利亚海军和美国海军为了测试装在各自潜艇上鱼雷的攻击能力,分别向作为靶舰的“托伦斯号”和“约翰·扬号”驱逐舰发射了1枚Mk-48ADCAP重型鱼雷。事后,两次测试的视频在网上广泛流传。从视频上看,服役了28年、满载排水量2700吨的“托伦斯号”和服役了26年、满载排水量8040吨的“约翰·扬号”被击毁的过程几乎一模一样:中部拱起——侧倾——艏艉断裂——艉部沉没——艏部沉没。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Mk-48ADCAP重型鱼雷的特点是不直接撞击目标舰的舰体,而是通过对引信的控制让装药相当于540公斤TNT的鱼雷战斗部在目标舰下方一定距离上爆炸。爆炸瞬间产生的高温与高压气体在水中会形成一个高速膨胀的球体,这就在比空气密度高近800倍、可压缩性是空气1/2万~1/3万的水介质中形成一个巨大的由冲击波和气泡脉动构成的压力波。如果这个压力波足够大并作用在目标舰底的龙骨上的话,就有可能使目标舰发生断裂。那么“天安号”是不是被鱼雷击中发生断裂的呢?
军舰在正常航行状态下,重力和水压力是舰体结构承受的两个主要外力。舰体结构承受的重力包括军舰不变的空重和装载的重量两部分,承受水压力取决于舰体浸水深度,比如水深每增加10米,舰体结构上每平方厘米上就会增加1公斤力的压强。假设“天安号”浮于静水中,就全舰而言,其承受的重力和浮力是处于平衡的。但若把全舰纵向分成若干个区段,实际上沿着舰体纵向分布的各个区段上的浮力与重力就局部而言并不是平衡的,这样舰体在纵向上就会发生弯曲。中间拱起两端下垂的弯曲状态被称为中拱,两端拱起中间下垂的弯曲状态被称为中垂。中拱时甲板承受的是拉力,舰底部承受的是压力,舰舷侧受到的应力则按直线规律变化,中垂时舰体结构受力与中拱时刚好相反,在拉力与压力过渡处为结构中性面位置,应力为零。同时,无论是中拱还是中垂最大的弯曲都会产生在舰体的中部。舰体能承受的中拱或中垂的纵向弯曲被称为总纵强度,这取决于舰体的外板、内底板、纵隔壁以及纵向加强筋、纵向主龙骨和辅龙骨等强力结构件。当外力的作用大于总纵强度的承受时,舰体就会发生变形、损坏甚至断裂。很显然,从目前公布的客观信息看,服役了21年、满载排水量为1220吨的韩国“天安号”显然是外力对舰体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其总纵强度,致使舰体发生了断裂。那么到底是中拱还是中垂造成的断裂呢?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