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钱其琛:“普通”外交家

作者:刘怡

2017-06-14·阅读时长19分钟

404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552个字,产生12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982年3月26日,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前排中)在东四办公楼主楼门厅主持新中国外交史上首次新闻发布会


75岁这年,刚刚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任内退下来的钱其琛决定做一件和他一生的行事风格大不相同的事:撰写一部外交生涯手记,对过去20多年里亲历的中国外交重大事件做一番回顾。

14岁投身地下学生工作的经历,使钱其琛养成了谨言慎行、守口如瓶的工作作风。据儿子钱宁回忆,他平素不写日记,也很少留下书面备忘录或其他文字底稿,一切全凭过人的记忆力。因此当钱老主动提出要做这样一件开创先河的工作时,甚至连家人也有些惊讶。但整本书还是以一种钱其琛式的高效风格完成了:从动笔到各章初稿撰成用时3个月,全书结集完成用时半年,基本事件的细节阐述完全以作者的回忆为准。

2003年11月,在钱其琛正式退休后第8个月,《外交十记》正式上市,短短两个月内即售出15万册,连续加印5次。据促成该书出版的时任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前中国驻古巴大使王成家回忆,出版社方面最初建议将该书定名为《钱其琛回忆录》,但被作者婉拒。钱老提及:希望他本人的著作能淡化作为政治人物的标签,突出亲历者的观感和事件本身的意义,因此最终改成了《外交十记》。他同时也拒绝了将自己的头像印在该书封面上的建议,坚持保留大片的朱红色留白,只放上黄色宋体字书名和简单的作者姓名,无任何头衔,也无隆重推介的腰封。

平心而论,《外交十记》并不是一部“好读”的书:尽管其中记录的细节足够翔实生动,但钱其琛很少将自己的个人好恶与情绪起伏带到行文中。这更像是一本关于他的职业经历和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大事的工作笔记:表述足够简洁清晰,不做大而无当的分析和预测,始终遵循严格的保密制度。对比兼有文学性和个人传奇色彩的艾夫里尔·哈里曼、基辛格等美国外交人物的回忆录,差异一目了然。一定程度上,钱其琛或许更希望把对这部书乃至对他所经历过的那些风云时刻的褒贬留给后人去完成,而他本人仅仅承担“非史非论”的记录工作。他曾经告诉王成家:“有些事情在国外有很多的版本,如果不把真实的事情表述出来,多年以后,那些非真实的东西就变为事实了。”而一旦为史实“正名”的工作已经完成,他便再度退回到低调沉静的个人世界里。日后王成家曾希望约他写一本关于外交生涯趣事的小册子,但终究为钱老所婉拒。

文章作者

刘怡

发表文章196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2498人

身与名俱灭、江河万古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贝加尔湖看得见风景的时间

跨越远东到西伯利亚的旅行

421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2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