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越
2018-02-25·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935个字,产生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最近关于中国抗震救灾是否代表了“普世价值”,引起了不少争论,但争论双方谁都没有解释清楚到底什么是“普世价值”。
心理学家相信,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就是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它们不受社会形态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对全人类都适用。但是心理学家们一直都没能找到这一说法的生理基础。1996年,一次意外的发现让科学界看到了一线希望。
那一年,意大利帕尔玛大学的神经生理学家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莱昂纳多·福加希(Leonardo Fogassi)和维托里奥·加莱希(Vittorio Gallese)正在实验室里研究恒河猴的运动神经控制系统。他们把微电极插入恒河猴大脑运动皮质(Motor Cortex)的F5区内的一个神经细胞中,然后诱使猴子做出拿花生的动作,记录该神经元产生的电脉冲。通常情况下,一旦猴子做出这个动作,连接微电极的监测仪就会发出“哔哔”的响声,说明该神经细胞正在放电。有一天,一位研究生带了一把花生米走进实验室,当着猴子的面吃了起来,监测仪居然也“哔哔”地响了起来。可是,猴子并没有做出拿花生的动作,它只是通过眼睛看到了实验人员拿花生的动作,而那个运动神经元产生了同样的电脉冲。
发表文章535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234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