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保卫股市

作者:谢九

2018-02-25·阅读时长3分钟

37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749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6月3日,大盘低位震荡整理,股民普通担忧 )

6月19日,沪深两市再次遭遇千只股票集体跌停的惨状。在众多暴跌的股票中,一家名叫帝龙新材(002247)的小公司并没有引起人们太多关注,这是一只于6月12日上市的新股,在经历了短短6个交易日后,公司股价迅速跌破发行价。如此短时间内跌破发行价,类似的事件大概还要追溯到两年前,2006年8月,中国国航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不过在随后的1年内走出了10多倍的涨幅。

跌破发行价的自然不止帝龙新材这家小公司,中国石油、建设银行、中国太保、中海集运等众多巨无霸们,早已在连绵不断的下跌中跻身“破发一族”。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6月以后上市的新股中,已有一成的公司跌破发行价,跌破增发价格的更不计其数。

破发,意味着股市的融资功能受到强烈冲击。股市不仅是投资者们“炒股”的场所,更是上市公司融资的平台,二者关系唇齿相依。股指暴跌过半后,投资者们失望离场,上市公司自然也就失去融资的源泉。在今年国内银行信贷紧缩的背景下,如果股市的融资功能也同时萎缩,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面临的困境可想而知。中国公司目前大多数还是依靠投资的外延式扩张模式,如果融资渠道受阻,也就意味着利润的停滞不前甚至下滑。而上市公司基本上可以算是中国经济的代表,上市公司无法通过股市做大做强,也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经济的现状。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反作用也就在此。在过去两年的牛市行情中,投资者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巨额资金,2006年A股IPO和再融资额为2575亿元,2007年为8056亿元,创下了当年全球市场最大的融资纪录。反观前几年熊市期间的表现,2005年融资额325亿元,2004年832亿元,2003年805亿元,2002年767亿元,股市的兴衰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在这些数字中显露无遗。

文章作者

谢九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716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保卫股市

救市的行政与市场途径

65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