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2018-02-25·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373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博伊斯(摄于1980年) )
博伊斯“来”中国
博伊斯(Joseph Beuys)的艺术语录被手抄在各种大小黑板上,挂上墙面,成为连接中央美院美术馆两层展厅的一条“线索”。这些零落片语并不能就此呈现一个完整的文本意义上的博伊斯,但如果不仔细阅读它们,展厅里呈示的作品——写了字的玻璃瓶、签名海报、明信片、老唱片、行为录像,对大多数观众来说都难以真正进入。
“黑板”本来就是博伊斯发掘的个体符号,一如油脂、毛毡、蜜蜂和兔子。上世纪70年代初,博伊斯在卡塞尔文献展期间完成了行为装置:“一百天的对话”,他跟人谈了100天,其间用到大量黑板来书写,最后这些黑板一并付诸展出。“几十块黑板放在地上,极为动人,寓意深刻。”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朱青生告诉本刊。在他看来,这是博伊斯相当激动人心的一次行为。作为国内最早开始博伊斯研究的学者,朱青生这次受邀担任“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的策展人。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143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