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钓鱼岛背后的中、美博弈逻辑

作者:宋晓军

2018-02-24·阅读时长3分钟

39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72个字,产生1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9月20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抵达青岛参访中国海军北海舰队司令部 )

9月20日,在美国国防部网站上贴出的美军记者帕里什(Karen Parrish)关于美国国防部长访华的新闻稿中,用了常见的“实质性的、富有成效的”字眼。在中日“钓鱼岛争端战”逐步升级之际,这些字眼背后的意义是:美国对“日美安保条约”是否适用钓鱼岛仍保持“模糊性”。那么,这个“模糊性”对很可能成为“持久战”的中日钓鱼岛之争又意味着什么呢?

1968年,日本GDP超越西德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算苏联),而美国尼克松政府则陷入“越战”和美元的“双危机”。1969年11月,日本首相佐藤与尼克松发表了“归还冲绳”和“台湾、韩国安全对日本至关重要”等联合声明。1971年6月17日,日美签署了包括放弃对美军请求权和收购美国资产的“返还协定”。同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在评论员文章中提出“乘机侵吞我国领土钓鱼岛等岛屿”的内容;7月15日,尼克松宣布访问中国;8月15日尼克松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的“金本位”。1972年5月15日,冲绳正式“归还”日本;9月29日中日发表联合声明正式确定两国邦交正常化,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的要求。1978年4月12日,中国渔船进入钓鱼岛海域,宣布岛屿附近为中国领海;5月26日中日就钓鱼岛问题达成共识;随后是中美建交、苏联入侵阿富汗……简单地说,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是:美国因“越战”和美元危机而收缩,苏联(军力南下)和日本(过剩产能向中国释放)借机“扩张”;1969年中苏冲突后中国与美国接近。在这样的背景下才会有中日就钓鱼岛的“共识”。

“冷战”结束后,中美关系陷入低潮。1995年6月李登辉访美制造了“台海危机”;11月,日美安全保障协议委员会(防长与外长的“2+2”)成立关于冲绳设施及区域的特别行动委员会(SACO)。1996年3月中国向台海试射导弹;9月30日在美国国会研究服务中心(CRS)出台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群岛争端:美国的法律关系与义务》的报告,首次就钓鱼岛与“日美安保条约”提出“模糊性”的说法;1996年12月冲绳特别委员会发表最终报告。1997年9月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出台。1998年在“通吃”参众两院共和党的操纵下扭转了自1985年开始逐年下降的国防开支;8月朝鲜穿越日本上空发射“大浦洞”导弹;9月美日同意联合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简单说,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是,美国挟“冷战”胜利之势、借“台独”势力猖獗之机,依托日本准备在军事上遏制朝鲜和中国。而日本则在“自主”控制冲绳和明确“钓鱼岛主权”问题上“喊价”过高,美国进行了保留和“模糊性”处理。

文章作者

宋晓军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寻找中国之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

145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