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一平
2018-02-24·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24个字,产生1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在中华文明形成的同时,两河流域已经进入了较为成熟的国家阶段
)
世界体系仅仅是500年来的事吗?未必。出生于德国的历史学家安德烈·冈德·弗兰克,上世纪80年代两次访问中国后,颠覆了沃勒斯坦以欧洲为中心论述世界体系的理论,提出“世界体系不是500年,而是5000年”。弗兰克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扎实的考古证据。早在5000年前的青铜时代,中国与西亚之间就开展了以青铜、牲畜和粮食为主要符号的文化大交流,形成了青铜时代的世界体系。
考古学者从已经发现的遗迹推断,这场横跨欧亚大陆的文化交流,是通过欧亚草原大通道来完成的,它东起南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穿过中亚至西亚乃至东欧,东段经过蒙古高原,向南沿着河谷地带,可以直接通达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地带——中原地区,沿途是广阔的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和疏灌丛地带。距今5000至4000年,沿着这条通道,青铜、小麦、黄牛、绵羊等与游牧生活方式有关的文化要素先后来到中国北方地区,与当地原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生碰撞,共同孕育出了兼收并蓄的中原文明。
小麦和黄牛的传入都发生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前夜,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赵志军研究员习惯把它们和青铜技术统称为欧亚大通道上来的“文化包裹”。在古代和现代的跨国贸易中,只有高价值和数量稀少的植物(如香料)才会长途跋涉,主食则一般依赖当地生产。但是考古证据表明,早在5000年前,就存在着类似“哥伦布交换”的农作物全球化。
发表文章9篇 获得4个推荐 粉丝623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