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一平
2018-02-24·阅读时长2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664个字,产生5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长久以来,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国之本
)
起源,黄土与粟
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随着最后一次冰期走向尾声,地球的气候开始波动性变暖,人类诞生300万年之后,在生物学上也进化到了繁殖高峰,人口迅速增加。以往单纯依靠狩猎和采集的取食方式受到了挑战,大型动物不够吃,只能捕食小动物,野果不够吃,只能采摘植物的叶子和根茎,人们的食谱开始出现广谱化,营养摄入变得丰富起来,大脑发育加速了。
黄河流域成为人类良好的栖息之地。当时的汾河谷地宽阔平坦,青草茵茵,森林连绵,河滩草甸上奔驰着鸵鸟、野马、原始牛、大象和鹿群;湍急的河流中鱼群在游荡,有青鱼,也有长达1米多的鲶鱼,湖边和水中是清晰可见的厚壳丽蚌和平卷螺等巨大的软体动物。在采集过程中,人们开始观察那些年复一年生长出来的植物,它们再生能力强、便于贮藏,果实和籽粒在经过一段时间后总会长出新的植株。根据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最佳觅食模式原理”,集中采集这些植物的果实便成为人类的当然选择。
发表文章9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623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