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百科全书的新类型

作者:陆晶靖

2018-02-24·阅读时长13分钟

54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675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编写《大英百科全书》的工作人员重建马德堡半球实验场景,以便拍照后放在《大英百科全书》里做图解(摄于1955年)  )

无论在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的语境里,任何一部百科全书的基础都是知识的分类。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主持整理古籍,把所有知识分为六类,加上总论,遂称“七略”。《隋书·经籍志》中最早把知识分为“经、史、子、集”四类,此后一直沿用下来,至《永乐大典》达到顶峰。欧洲的百科全书传统则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他最早划分了数学、伦理学和诗学的界限,并且书写了有关当时一切知识的讲义。这讲义便是百科全书的萌芽。到了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的时代,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和知识更加丰富,他基于经验主义的立场,将知识分为三大门类,对应记忆力的学科是历史,对应理解力的是哲学(包括科学),对应想象力的是诗学,这并未超出亚里士多德的范围,但他还把所有知识细分为130个门类,这便为规模宏大的百科全书奠定了基础。

18世纪,数学家兼哲学家达朗贝尔和狄德罗相识,前者写下《各学科的起源与发展概述》,两人开始合作编写狄德罗版百科全书,共有200多人参与编写条目。“百科全书派”里有很多大家,卢梭负责音乐和政治经济学,霍尔巴赫负责化学,伏尔泰主写历史,这也为后代百科全书创下了一个经典模式,即不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一人包打天下,改由各个领域内的专家分别负责,力求专业、科学。不过,因为主写者大都是启蒙主义者,书中经常对神学加以调侃和讽刺,留下了个人色彩。

《大英百科全书》这套书从18世纪开始编纂,如今已是第15版。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国力强盛,也经历了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大英百科全书》的词条撰写者都是各自领域祖师爷级别的人物,马尔萨斯写“人口”、大卫·李嘉图写“政治经济学”、赫胥黎写“进化论”、弗洛伊德写“心理分析”、杜威写“哲学”,连汽车大王福特也参加了编写,他写的是“批量生产”。有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参与进来,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爱因斯坦和萧伯纳。《大英百科全书》问世的时候,知识的分类已经细致到毛细血管的级别,通读百科全书基本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15版全32册,每册都有几千页,涉及几千个学科,这个特点决定了这套书的阅读方式——放在图书馆,供读者查阅。从最早的3卷本到如今的32卷本,《大英百科全书》的发展是和人类知识边界的扩张联系在一起的。如今这套书最大的竞争对手也许不是别的百科全书,而是Google和维基百科甚至百度百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去图书馆翻阅这么重的一套书,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阅读体验。虽然搜索引擎声称不对搜索到的结果负责,维基百科也无法保证准确性和权威性(在学术规范里,是不能引用维基百科的),但方便、易用的特性还是征服了无数用户。

文章作者

陆晶靖

发表文章1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2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郭美美戳破了什么

红十字会危机与艰难的信用重建

80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