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黑麦
2018-02-24·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827个字,产生2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山水城市是钱学森首先提出的。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山水城市”概念正式见诸文字源于钱学森先生1990年7月31日给吴良镛院士的信:“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社会主义的中国,能建造山水城市式的居民区。”“山水城市”理念在于探讨如何构建一种理想的栖息地,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山水城市的构想思路是以大自然环境为出发点,考虑环境承载量。钱学森先生对山水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的构想,不应仅仅局限于道路、建筑物等主要方面,还应该包括人、动物、植物、气候等附属条件的研究、选择和设计,这种思路突显了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性和意义。山水城市的模式既是生态化的也是人文化的,自然山水或者山水景观的再造旨在充分挖掘自然潜力和发挥人的创造力,同时,又将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对自然的影响或者破坏降到最低,从而获得美观实用节能减耗的效果。山水城市建设构想中讲求城市与自然山水的有机结合,这是新的城市文明和理念。当然,山水城市概念提出之后,很可惜的是并不能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实践中实现,所幸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年建筑师看到山水城市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设计中予以诠释,形成了城市山水的探索和实验。
王明贤在《城市山水,新的探索方向》写道,当代中国城市美学面临困境:中国现在的建筑缺少一种当代性,正在发展的城市暴露了可怕的问题——我们的新建筑只是一些杂乱无章的堆砌,城市没有一种活力。再者,很多城市把老房子都拆了,旧的街道改造成笔直的大马路,交通却依然堵塞。城市成为既没有当代性又没有历史的综合体,大而无当的综合体。栗宪庭面对城市问题慨叹:“我们对什么是现代城市文化基本无认知。我们的城市化是在功利主义,甚至是私人利益的基础上开始的。”
王明贤认为,全球化在中国的最大表征莫过于城市的发展,尤其是趋向都市化的城市建筑。遗憾的是,城市形成了大量大杂烩式的城市建筑景观,大量的老建筑被拆毁,又新造出一批毫无特点的建筑,大规模高层建筑的集群化更使城市失去记忆,建筑的“失语”现象日益严重。人们带着很复杂的感情来评析这类城市现象。中国建筑师试图对此做出回应,他们的实验性作品以新的姿态出现,探讨中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关注的重点则由单体建筑上升到城市的整体,力图解决关于城市发展方面的焦点议题,并为未来城市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发表文章231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333人
沉迷于对抗中年危机的美食作家,对groove着迷的音乐编辑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