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海洋
2018-02-24·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947个字,产生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4月底,商品市场可谓“空”气弥漫,沪铜8月合约从4万元/吨飞流直下,跌去5000元;橡胶则从1.6万元/吨跌到1.4万元/吨;锌也从接近1.4万元/吨跌到了1.2万元/吨。不过,这样的跌势却是建立在前期的狂升之上,短短4个月,铜的价格已上涨了一倍,橡胶和锌也有了80%的涨幅。商品市场一轮波澜壮阔的反弹将以“V”还是以“W”字形演绎下去,显然和全球经济走势,尤其是商品市场的“中国因素”息息相关。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数字,经历4个月剧烈的进口负增长之后,今年3月份,我国原油、煤炭和铁矿石等在内的能源及大宗商品的进口额均出现回升。其中,原油进口1634百万吨,虽同比下降了5.5%,但环比增长了33%;铁矿石和铜的进口更创出了历史新高,铁矿石进口量达到5208万吨,较2月增加10%,同比增长46.2%。铜的进口增幅更是惊人,3月精铜的进口量同比增长了138%。
经济减速期,进口原材料却大增,表面看各有原因,但背后都离不开4万亿元的投资拉动因素。去年底,为筹集债务资金,力拓等矿业巨头加大了在我国市场上的推销力度,开始“遍地撒网”式营销,给贸易商和中小钢企直接供货。澳大利亚铁矿开采成本又低于国内和印度铁矿,倾销之下,国内矿石的份额被挤占,半年之内,中国钢铁厂采购的国内铁矿石比重由60%跌至30%。铁矿石创纪录似乎和需求无关,而是三大矿山低价销售创造出的囤货需求。但60美元/吨的澳矿价格已经低于64美元/吨的印度矿价格,也低于国内矿山开采的成本价,与澳矿2008年的长协价92美元/吨相比,降幅已约40%。价格诱人,且有远期需求的信心支撑,不由得国内贸易企业和钢厂不倾其所有囤积矿石。3月底,一度消失的铁矿压港再次出现。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993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