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中国不是苏联

作者:宋晓军

2018-02-24·阅读时长3分钟

44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855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5月18日,在美国访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陈炳德上将(右)与美军参联会主席马伦海军上将在五角大楼举行联合记者招待会 )

5月19日,对于时隔7年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的访美,虽然西方媒体不断强调中国代表团团长、总参谋长陈炳德讲话中的“中国不会在军事上挑战美国”,并进行了广泛的报道,但以中国军事迷的视角看,让他们能产生感慨的,恰恰是陈总长在回答有关中国试飞歼-20时,强调的“美、欧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反而激发了中国人的斗志,进而研制出歼-20是很振奋人心的”这段讲话。他们不仅从这段回答中读出了“两个20年”的概念,而且将这“两个20年”与西方媒体广泛报道陈总长的讲话段落做了一种关联性的解读。

2011年刚好是苏联解体20年,从苏联第一批援助黄埔军校的8000支步枪,到抗战时期的1140门大炮、9700挺机枪等陆战武器,从朝鲜战争时期的整装师装备,到1953年援助中国的156个工业项目,应该说苏联乃至后来的俄罗斯,与中国军事现代化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但是从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走专家后,中国的武器装备发展进入了第一个“20年”的自主发展阶段。事实证明,对于中国来说,最宝贵的是苏联专家带来的成套工业技术,而不是专家本身。技术本身必须尊重事实和逻辑,更要结合中国现状。在这20年中,中国利用苏联的援助和自身社会变革的动力,在武器装备发展上,不仅完成了炮战时代、机械化时代的跨越和整合,而且还一步迈进了导弹核武器时代门槛。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与西方关系得到了改善。为了对抗苏联,中国得到了西方一些精确制导武器时代的技术。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又开始面临着西方的全面技术封锁。至此,中国的武器装备发展进入了第二个“20年”的自主发展阶段。在这20年中,由于安全环境的变化,迫使中国在产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实施了有重点地、遏制潜在对手强项的技术突破战略,为稳定战略环境和产业升级赢得了时间。

经过“两个20年”的摸爬滚打和其间两个相对短暂的受援“窗口期”,中国终于迎来了一个既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又是武器装备建设所需的工业化人口迅速膨胀的时代。对于武器装备发展而言,这其中有一个基本规律或者说是常识,即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决定武器装备质量的核心产业所占用的工业人口,是与工业技术的复杂性以及基本配件数量同比增长的。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只有蒸汽机一种动力,一个工业国至少需要近百万人口来维持与武器装备相关的核心产业。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增加了电器和化工两大门类后,维持核心产业要求已达近千万工业人口了。当时列强中人口最少的是法国4000万人口,由于工业化不充分,所以必须在英、美支持下打“一次大战”。到了“二战”期间,决定武器装备基础的工业零部件已达千万种,对应的是6500万人口的德国。到了“冷战”期间,与武器装备密切相关的工业零部件已达2000万种,只有由2000万种工业基本零部件构成工业体系的美、苏才有资格成为“冷战”的一级。当时尽管苏联的底子薄,但人口始终保持在美国的125%左右,而且放弃了大量承载就业人口的民用基础工业。到上世纪70年代,苏联终于与美国形成了各有千秋的均势。“冷战”中后期,工业基本零部件进一步增加到了3000万种以上,在美、苏军事争霸的前提下,必须拉长产业链增加工业的复杂程度,在技术上压倒对方。因此美国开始将民用工业向外转移,同时用金融手段继续享受转移出去的消费品生产。而苏联的工业人口已被军工基本占满,依托本国搞产业升级已十分困难了,同时生活欠账又无法向民众有个合理的交代,最终导致解体。

文章作者

宋晓军

发表文章22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547人

著名军事评论家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梁启超

戊戌政变及代际断裂

100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