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壳资源的贬值

作者:谢九

2018-02-24·阅读时长6分钟

43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08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5月13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配套融资相关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意见稿》对于借壳上市进行了明确界定,即:自控制权发生变更之日起,上市公司向收购人购买的资产总额占上市公司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合并财务会计报告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达到100%以上的交易行为。《意见稿》最核心的一条是,对借壳企业计划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拟借壳对应的经营实体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2000万元。这样的要求只比目前我国主板IPO略低,甚至要高于创业板上市。目前我国主板上市的核心要求是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累计超过3000万元,创业板的要求是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

从中国股市历史上的众多案例看,借壳上市其实是一件颇具风险的事情,因为被借壳对象往往有一些隐性债务、巨额担保之类的问题,如果借壳方没有做好尽职调查,很可能陷入借壳陷阱。但之所以还有很多企业愿意采取借壳的方式,原因在于借壳上市相对IPO上市的门槛较低,而且无需像IPO上市排队等候,具有一定的时间优势。而此次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征求意见稿,将借壳上市的门槛提高到几乎接近IPO上市,这使得借壳上市的优势大大减弱。

从维护市场秩序,遏制恶意炒作来看,提高借壳上市的门槛自然是一件好事。在现有规则下,中国股市借壳上市的门槛较低,监管相对较松,很多公司借壳上市的目的并非为了借助资本市场发展主营业务,主要是获取上市公司的壳资源之后来圈钱,所以A股市场经常上演空手套白狼的案例。借壳方给上市公司注入一块并没有太强盈利能力的资产,然后通过增发等再融资方式获得一大笔资金,随后将这笔资金转移至自己的私人公司,并不用于上市公司发展主业,上市公司也会很快再次陷入亏损的局面,而借壳方在获得资金后将壳再次转手卖出。类似的案例在A股市场比比皆是。

文章作者

谢九

发表文章41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3701人

在嘈杂的时代独立思考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梁启超

戊戌政变及代际断裂

100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7)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