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璐
2018-02-24·阅读时长12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237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10月11日,新闻发布会后,莫言给热心读者签名
)
技巧
《收获》杂志副编审廖增湖的书架上有一行专门放着莫言小说的各种版本,十几年前的书已经因为年代久远而纸质泛黄脆弱,每一本书的扉页上都有莫言的签名,有一些是赠书常用的客套话,更多的是朋友间真诚的留言,甚至是满满一页的打油诗。廖增湖一边展示给本刊记者看,一边说:“你看他原来的字写得不好看,后来越写越好了,估计是在家没少练习。”其中一本布面精装版没有公开发行,是出版社特意做出来给作家当作礼物的定制版,扉页上的签名是赠给作家格非的。这本小说是《酒国》,写于90年代初,出版后几年都悄无声息,如今也不是莫言广为大众知晓的作品。它是廖增湖与莫言友谊的起点,并且对于莫言的研究者和朋友廖增湖来说,《酒国》也是了解这位作家的一把钥匙。
廖增湖认为,《红高粱》的走红没有让莫言登上更高的台阶,相反,热闹过后他和中国文学一起进入了一个长时间的低迷期。“1989年之前大家对文学的热情很高,1989年之后整个社会调整过来,进入了商品社会,很多文人下海,文学突然从社会热点、关注点变得非常边缘,没人再理睬了。”他说,1990年暑假,莫言在山东老家高密县城买了一栋房子,有一个将近200平方米的院子,院子里种了比人还要高的葵花,葵花地里有像杏核那么大的黑色或者绿色的马苍蝇。整个50天的假期,莫言就拿着苍蝇拍在葵花地里转来转去地打苍蝇,每次能打几百只。莫言后来在访谈里曾回忆:“1989到1993年是非常消沉的,这一时期我虽然一直在坚持写作,但心态也受到了影响,写了很多游戏的文字,但一直坚定不移地知道自己还是要靠文学吃饭,不可能干别的。”
发表文章14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891人
周刊主笔、 新消费研究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